首页
1
商品介绍
2
莹净淳古 唐朝至清朝之瓷器 三才画廊出版3

莹净淳古 唐朝至清朝瓷器

本书共5 7件瓷器,皆为实物拍摄,特献给喜爱中国古瓷器朋友於收藏高骨瓷比对使用, . . . .

书内之瓷器将整批让藏~不拆售出. . .

 

本书於国家图书馆及国立美术馆阅览室中可以借阅. .

因档案过於大,故有稍微精简,但仍不失精确,仍以原著为基础. . .

1.光绪青花龙纹盘 款识:“大清光绪清年制”。光绪本朝

1.光绪青花龙纹盘 款识:“大清光绪清年制”。光绪本朝

此一品种为清代官窑传统制式,自康熙朝开始烧造,一直延续至清末之大运瓷。敞口,弧腹,圈足。盘内壁口沿下及内底各绘弦纹二周,盘心绘立龙戏珠,立龙腾空跃起於火焰形云纹之中,戏耍宝珠,身姿矫健,围绕祥云宝珠,外壁绘双龙戏珠,首尾相逐,躯体舒展,动感十足,圈足底书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该盘青花呈色具有光绪青花料色泽的特点,呈深蓝至黑褐色,整体器形规整,釉面光润亮洁,青花发色浓艶,纹饰亦具备典型的宫廷特徵,是光绪官窑所烧的经典器形。於晚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烧制的官窑器中,光绪一朝在品种和数量上均居首位。本件:直径1 5厘米。

2 .几案之珍,赏心而悦目青花瓷~福寿纹水盂

2 .几案之珍,赏心而悦目青花瓷~福寿纹水盂

青花瓷( 英语: b l u e - a n d - w h i t ep o r c e l a i n)是源於中国、遍行世界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常简称青花景德镇窑於清代2 6 0余年, 从康熙、雍正、干隆等, 此三代之青花瓷器於工艺技术上之精致及产量上都达到历史的高峰。而景德镇官窑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水平制之最,连带民窑制烧的青花工艺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明、清代之景德镇窑青花瓷的产品有如下特徵:

1 .胎体必须要完全瓷化,呈现纯白的半透明状

2 . 蓝色的纹样要由含钴颜料发色;

3 . 外罩透明釉,即青花必须是釉下彩;

4 . 最终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本件:清中晚期( 1 8 ~ 1 9世纪),青花福寿纹水盂(直径8厘米);笔法传神,立意清新纯朴,造型典雅及釉色纯蓝,鲜艳润泽,纹饰精美。弧腹壁,圈足。通体施白釉,以寿字及福寿(蝠、桃)装饰纹,品相极为完整无损。是一件文房赏玩精品。

3.大清道光十八罗汉对盘

3.大清道光十八罗汉对盘

此对十八罗汉图,画中所绘制景像处,苍松参天,盘面共八大罗汉,盘背足十尊罗汉,整盘共十八罗汉尊者,诸尊者布置错落,姿态各殊,形骨古野,胡貌梵相,怪戾骇俗,各执法器,以示身份。工笔写实细腻,须眉毫发绘制细微,衣纹自然流畅,恍若行云流水。诸尊於妙笔下活灵活现,宛然如真,尤其尊者面部和裸露处皆以极为浅淡之矾红晕染,分出阴阳,一如肤色,尊者手持悬挂葫芦的宝杖,祥云缠绕仙台楼阁的景像,对映著逍遥自在的生活画面。纵观全图,放笔纵墨,轻盈飘逸,情势俱佳,虽少了几分龙凤呈祥的雍容繁缛,多了几分自然质朴的情趣,实得妙趣於天然,如非名家之手当无此造诣。远处寿山福海之间见有楼阁凌空於五色祥云之上,与另一面所绘的尊者献相呼应,寓意延年益寿。此十八罗汉祝寿图的题材在干隆粉彩上虽然也时有所见,但与干隆

时期相同题材画面相比,各位神仙被描绘得既超凡脱俗,又神情活现充满人情味,这也是道光款瓷器绘画的特别之处。 全器设色绚丽华美,与莹润白皙之胎釉相得益彰,视之毫无俗艳之感,艺术性极高,得以干隆御瓷隽品不分下。本对道光粉彩十八罗汉图盘当属官窑之翘楚。此对道光粉彩十八罗汉图盘之造型与嘉德2 0 1 1年春季拍卖会“慎德明道五台山人藏清道光御瓷(一)专场中【青花缠枝莲纹粉彩十八罗汉图扁方瓶】同出款造,以3 1 0 5万元人民币成交。

注:中华古典家具网 内文如下;最早出现於道光十四年,该年五月端阳节御贡瓷器表中所记“粉定螭耳扁方瓶”就可与传世实物“道光仿定窑白釉螭龙耳四

方扁壶”相对应,该四方扁壶的造型与本品一致,只是耳饰不同而已(此二者皆为五台山人典藏)。发明者为道光朝第七任督陶官德顺,道光十二年八月至道光十九年八月在任,为道光朝任职时间最长的督陶官,与同时期的其它督陶官相比,德顺属於熟知窑务、贡献颇多者,不少慎德堂款瓷器皆出其手。而本品正是沿袭德顺的开创稍加化裁而成,烧造於道光二十二年上半年,作为时任九江关监督普琳的贡礼,见於该年四月三十日端阳节御贡瓷器表记载。档案原始名称为“十八罗汉福寿尊”,虽然并非写明为扁方瓶,但是主题纹饰十八罗汉与本品对应,因为通读道光朝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御瓷装饰十八罗汉题材者仅此一处。另外,本品的祥蝠衔寿桃耳式的寓意正与“福寿”二字对应,故可认定无疑。

4.古瓷五彩 今古之冠 清仿斗彩龙纹戏婴图小盒

4.古瓷五彩 今古之冠 清仿斗彩龙纹戏婴图小盒

斗彩( 寂园叟著《陶雅》卷下称:“何以谓之豆彩,豆者豆青也。……杂以他色曰豆彩),所以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烧制技巧。明成化时期(1 4 6 5-1 4 8 7),由江西景德镇窑中烧制的一种彩瓷,是绘画与窑烧结合的奇斗艳的艺术。清朝盛世康熙、雍正、干隆官窑的斗彩瓷器更发展绘画精致度,精致瓷器足与成化斗彩媲美,( 清干隆朝朱琰撰《陶说》记:“古瓷五彩,成窑?最,其点染生动,有出於丹青家之上者。画手固高,画料亦精)。五彩瓷是窑烧完成的白瓷上以红、黄、绿、蓝、紫5种(色种可多可少,然而红彩不可缺 )。而又区分为青花五彩和斗彩;斗彩乃以釉下青花勾?,以釉上彩填色;青

花五彩则是釉下青花部分被当作蓝彩使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彩瓷最早发现在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亦普遍应用,而到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后来直至光绪才又仿康熙五彩。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约8 0 0度,较粉彩要高,故有“硬彩”名称;且又多作为仿古瓷器器形,所以也称为〔古彩〕。

本件:清仿斗彩龙纹戏婴图小盒;直径7厘米高3 . 5厘米。釉面细微凸起,有立体感,釉料坚硬精美,除有闪烁的蛤蜊光外,纹饰稍有光晕。儿童人物脸部虽不端正,且只勾轮廓不填色,但却与元代画家之技法相同。圈足圆浑润滑,稍有旋纹痕,底足内题“大明万历年制”,虽然本件应是清仿明之斗彩小件器,但画意精细、色彩瑰丽多姿、浓艳夺目,令人"一步三回头、爱不释手"。

5.清朝寄托款~大明成化青花盘

5.清朝寄托款~大明成化青花盘

青花三娘教子,海水鱼纹盘:直径23公分,盘子 做工工整,胎土细腻,盘子很薄,伴有压手感。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款,传统官窑题材。青花发色纯正,绘画精美,墨分五色的特点,浓淡有致,人物开脸典型,笔划生动,细描画工纹饰栩栩如生!釉水一流,品相端正!是不可多得官窑瓷器!釉面十分光亮,仅底部盘沿有一处芝麻大小的爆釉,底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圈青花款,修足工整。有修。

6.大清嘉庆小口瓶

6.大清嘉庆小口瓶

嘉庆初期胎骨精细,胎体洁白,但欠坚密, 晚期逐渐变得粗松。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 也比较大。修胎远不如干隆时期精细, 器物底足粗壮, 胎壁厚薄不均, 胎底有明显旋纹。民窑器物出现在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现象, 是因烧制时, 不用瓷饼, 直接放在粗砂上烧制留下的痕迹。嘉庆青花瓷器使用国产浙料绘制花纹。发色与干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 呈色大多深蓝, 浓艳而略有晕散。也有浅淡闪灰或稍微鲜亮的, 呈色比较稳定, 少有晕散, 另有淡描青花及浆胎青花, 所占数量不多。嘉庆后期, 有的青花瓷器的青花色调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大清嘉庆小口罐高: 6 . 9 c m

7.明末 升官发财~永保长春青花小盌

7.晚明 升官发财~永保长春青花小盌

本件制烧期为嘉靖(1 5 2 2 1 5 6 6年)至隆庆(1 5 6 7 1 5 7 2年)间嘉靖开始“官搭民烧”,民窑中精品与官窑不相上下。瓷窑址有景德镇湖田、观音阁、四图里。青料:回青,部分发色纯蓝稳定。色晕散,纹饰模糊的,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过的缘故。纹饰:画法是单线平涂,好的讲究填色,不流向线外,工细。碗中心常画有一只鸟立在一枝花上,这是其常见纹饰,分水技法较为成熟,层次感明显。胎釉:青亮釉,釉面不够平整,有隐的波纹。釉面腻润光亮,白中闪青。工艺:盘碗较不工整,盘有塌底现象,碗有种底心凸起,俗称“馒头底”。

本件:明末升官发财~永保长春青花小? 高5直径1 0 . 8厘米款识:永保长春。(永保长春 "为明代嘉靖、万历及崇祯时期部分民窑瓷器的吉祥款。)

8.清干隆青花福寿纹盘

8.清干隆青花福寿纹盘

本件清干隆青花福寿纹盘:口径2 8 . 5厘米 (足底墨写:四十七年( (干隆4 7年) ) ), 敞口, 浅弧腹, 圈足。釉白,微带青,胎洁白,温润质坚。盘内壁饰有二层蓝地留白变体寿字纹,内底中心绘饰团形寿字,周围绕六出如意云,令人有工整匀称圆满和谐的美感。类似器物在“戴安娜”号沉船

上有发现。此类盘在德化窑的年代大体为干隆、嘉庆时期。 (本件:足底墨写:四十七年( (干隆4 7年) ) )德化县位於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德化瓷业始於唐,烧成青瓷;兴盛於宋元,以青白瓷为主;明代创烧成功的象牙白瓷,如脂似玉,号称“中国白”,享有“东方艺术明珠”的荣誉。清代,德花窑大量生产青花瓷,将窑业推向全盛。德化青花瓷,产生於明代

中叶,至清代工艺技术臻於成熟。德化青花的繁荣生产,在清康熙、雍正、干隆三朝,又以干隆朝处於黄金时段,嘉庆时高潮有所延续,其后呈下坡之势。

9.明【天启】青花罐

9.明【天启】青花罐

明代【天启】、【崇祯】因朝廷动荡、国力衰弱,所以顾不及官窑瓷器的生产,因此官窑瓷器带有帝王年号款的甚少。民窑瓷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瓷器仍保持外销强势,据《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记载1 6 0 2年至1 6 8 2年间, 外销至荷兰瓷器达1 6 0 0万件以上,而日本、欧洲各国、美国等收藏也较多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器。在广东省博物馆也馆藏【天启】、【崇祯】的

青花瓷器较多,然而明天启时期制作大器技术,无官民窑之分。官窑独用的青料此朝代民窑也可以使用。天启 瓷鉴别的简单常用的 方法粘沙底: 天启瓷具有明显粘沙底特徵, 即使双圈款的「天启年制」瓷器也会呈现。虫咬现象: 口沿、角边出现釉的自然脱漏, 是天启瓷器的特有特徵。早期景德镇 的瓷器早已经解决了脱釉的现象,而偏偏在【天启】 这却是再次出现。酱釉口(俗称口红):景德镇 白瓷口沿涂酱釉的现象也是【天启】 朝首创的。 这主要还是由於虫咬现象的出现降低了瓷器的品质, 陶工们想出了这个不是 方法 的 方法 来补救。 大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应该是 崇祯 朝以后的器物,圈足:明末的修胎流为草率,除了足外壁有层层垂直的刮痕,底足 内常有明显的以竹刀修胎留下的辐射状跳刀,而且圈足与 碗 壁交接处,不论里外,都可以看到似蟑螂咬过的小洞洞。青花料的比例:明末从 嘉靖 始,便从西域运来回青料,再配以 江西 的石子青,作为青花的色料。万历 末至 天启 时,多用石子青描绘纹饰。钩线采用混水技法(注1 )。

本件:明 天启青花花卉罐,高1 2厘米用石子青钴料,青花精品,绘画别致,工艺精细可爱。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青花彩绘工艺三个阶段

景德镇青花彩绘工艺发展的轨迹,分为三个阶段:

一、元代至明代天顺为“钩线使用拓抹法”,

二、明代成化至正德为“钩线使用湮染法”,

三、明代嘉靖至现代为“钩线使用混水法”。

第一阶段

的彩绘工艺久已失传,直到上世纪8 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古陶瓷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古瓷纹样,对照仿制,反复试验,取得几可乱真的艺术效果,从而破解并掌握了元、明早期的彩绘工艺。第一阶段的后期(正统、景泰、天顺)填色时用饱含料水的笔触拓抹块面,产生平匀、清莹的效果。第二阶段,受此启发用“湮染”代替了“拓抹”。第三阶段,嘉靖《江西大志· 陶书》记述了当时官窑青花彩绘:“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这是迄今发现的文献资料中最早记述的“混水”。

(二)何谓“混水”目前解释“混水”影响最大的《简明陶瓷辞典》(汪庆正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云: “ 混水,亦作'分水'。青花操作工艺之一。在勾好的轮廓线内, 用含水量为8 2 9 6 %的青料填色谓混水。混水时以笔吸满料水,依照所画轮廓线进行填色,色分深浅,料水也有浓淡。”简言之,混水是笔吸满料水填色。

  

嘉靖时记述官窑各种青花料的性能、配料比例和呈色特徵涉及到混水。当时有回青、石青等青料。回青色散不收, 石青色沉不亮。把两种性能不同的青料, 按一定的比例配出中青和上青, 分别用於设色与混水, 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 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 设色即著色, 也就是依照坯体上的粉本, 用中青料钩线描绘纹样。因中青料含“ 色沉” 的石青稍多, 故“ 笔路分明” , 即线条清晰不湮散。《周礼· 考工记》云: “ 设色之工, 画、缋、钟、筐、巾荒。” 混水即填色, 或称为染色。清干隆《陶冶图说· 圆器青花》云: “ 画者, 止学画而不学染; 染者, 止学染而不学画。” 设色与混水在此处相对应的是画与染。也即现代青花彩绘的钩线与混水。


10.清康熙德化白釉花鸟图瓶1 6 6 2 - 1 7 2 2

10.清康熙德化白釉花鸟图瓶ˇ1 6 6 2 - 1 7 2 2ˇ

由於刚换朝改代,战事刚刚结束的时候,清康熙朝代纯白釉瓷并不多见,因为当时是用於彩瓷的素坯。而康熙实之官窑、民窑大量烧制白釉瓷,其釉汁的粉白釉呈粉白色,釉层较薄,不似明代肥厚,也由於釉层薄,有些还可以看到胎体璇削轮痕。还有一种也称甜白釉,釉面光洁滋润,呈现乳白色,但还是不及明代之凝厚,这即是康熙白釉的特色。在民窑瓷器中,还有一种白中透青且釉质滋润光亮,显得较为坚硬感,所以剑定康熙白釉瓷之特徵就是;胎釉捷盒紧密、胎体坚硬、无明显气孔、仰光透映著青白色,一般粉白釉的口沿有时会出现黄斑点或小小细针孔。白釉瓷自雍正之后的朝代就出现极少,因为大部分生产彩瓷为主。

康熙年间德化白瓷花鸟花瓶(1 6 6 2 - 1 7 2 2)

本件之型制於玫瑰克尔和约翰·艾尔斯之书中记载( 2 0 0 2年新加坡,N R。6 9 )有说明中国德化白磁-瓷器德化篇,指出这种德化花瓶和香炉的狮子面具手柄古老的图案像经常出现在1 7 (明代及早清)世纪中叶。

11.青瓷敦厚,类玉之美 明龙泉窑 青瓷划花凤尾瓶

11.青瓷敦厚,类玉之美 明龙泉窑 青瓷划花凤尾瓶

龙泉窑;宋代六大窑系,因在龙泉市而得名。创於三国两晋,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胎簿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徵,质量也精。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2 0 0 0多年,结束於清代,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销往於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明初期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相同,仍依朝廷定样烧制,一定数量的宫廷用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属清宫旧藏

的明代龙泉窑青瓷即是明初龙泉窑所产宫廷用瓷的遗存。蒙古族於公元1 2世纪中叶崛起於北方草原,历经半个世纪,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元朝大帝国,对外贸易大为发展。外销瓷需要量剧增。依据考古资料,元代龙泉窑青瓷窑址已

达到2 0 0余处,1 9 7 6年和1 9 7 7年在韩国新安海域打捞陶瓷器共计6 4 6 3件,其中龙泉青瓷3 3 9 6件,这些青瓷来自龙泉系产地,如丽水、庆元、云和等地,大多数是元代的,而明代龙泉窑青瓷的烧制上基本承接了元代的刻、印方法,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而外底无釉。

明龙泉窑 青瓷划花凤尾瓶 ,3 7厘米,口沿1 6厘米凤尾瓶,取凤尾尊的特点逐渐演变而来,起自明末。喇叭状大撇口,口部为全器最宽处。长颈、圆腹,胫部瘦,底略侈,圈足外底无釉,曲线富於变化,丰盈而标致。釉层略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泽强,釉色绿中带棕,接近艾绿。口内饰二道凸弦文,外壁以划花为饰。口下划刻三道弦纹,颈部为折枝花卉二组;肩作卷云纹,腹为二折枝花叶,胫部为细莲瓣纹。纹简略,线条弱,多留白。釉浅淡透明,多开片。完整无损不失整体之美。

12.温温玉色照瓷瓯~元代黄龙泉窑香

12.温温玉色照瓷瓯~元代黄龙泉窑香

龙泉窑生产历史长达1 6 0 0多年,瓷器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由於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南宋晚期,由於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青瓷史上的顶峰。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虽然元代被汉文化所同化但对於精致细腻的艺术却不那么热衷,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元后期,随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著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大量实物资料表明,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元代龙泉青瓷器,体形无论大小,其造型都浑厚古朴,且略显粗犷笨重,这是元龙泉瓷共有的特点。 最重要的是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的扩大,烧窑技术的改进,瓷器种类的多样以及装饰花纹的精美,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代。 龙泉窑系在明代仍被称为「民窑巨擘」,在品种、形制和装饰手法上独具特色。 元末明初,故而景德镇窑业竞起

本件:元代黄龙泉窑香炉 ;高4 . 8厘米,直径1 0 . 8厘米胎骨厚重,然制作工整,石灰硷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口缘和圈足底端旋修细薄,给人以轻巧之感。特别是将传统的高钙石灰釉改进为高温粘度较强的石灰硷釉,并运用多次上釉的工艺,在胎料中掺加适量的含铁量高的紫金土,使足底露胎部分呈现一圈纤细的朱红色,是龙泉青瓷的一个特色。“百圾碎”的细密开片,由於青釉釉料中含有铁氧化物,在还原气氛中没有完全烧成时,釉便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黄色,但晶光显露,滋润如堆脂,别有一番风韵。冠以“黄龙泉”之名,其中高档的黄龙泉甚至堪比梅子青,殊为珍贵。

13.含蓄之美~宋代黄釉鬲式炉

13.含蓄之美~宋代黄釉鬲式炉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发展 于元代,衰弱于明代中后期,终止于清初,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以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的绍兴、上虞为

中心, 已经形成了一个早期越窑青瓷体系。 五代、北宋时 期,又以余姚为中心,再度形成一个以烧制所谓秘色瓷的越窑体系。 与越窑同时烧制青瓷的还有婺窑与瓯窑。 龙泉青瓷是在继承越窑等窑系的制瓷 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泉窑素以釉美而著称,釉色主要有粉青色、 豆青色、梅子青色,还有黄绿色、灰绿色、菜绿色 等。 古代龙泉青釉大体上可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硷釉两大类,前者见於北宋以前,后者见於南宋和 元、明。

本件宋代黄釉鬲式炉:高7 8厘米宽1 0厘米

龙泉窑瓷的精品。 黄青色施釉厚,色且润泽、保存佳。 器型浑厚庄重,制作规整精良。 其造型都古朴,虽然略显粗犷笨重的石灰硷釉,但通体毫无装饰,晶莹而内敛,三足外撇,十分敦实,且皮色温润,手感沉稳,炉身短小而有质感,三足粗壮,晶莹剔透的自然开片,非常内敛美观,令人爱不释手,为案上赏瓷佳器。这是宋元龙泉瓷的特点。( ( 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因有:

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而形成的,开片又称冰裂纹, 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自然的开片纹痕不会深入到胎骨,仅在釉的表面形成开裂) 。

14.光致茂美 色如青天 明代青白釉炉

14.光致茂美 色如青天 明代青白釉炉

湖田窑(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窑场,《陶

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都有关於这个瓷窑的记载。 窑址在景德镇市东南竞成乡湖田村。 瓷品种类在各代中为;

五代: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

宋代:已无灰胎青瓷的生产,全是青白瓷。然南宋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 而青白瓷胎薄质坚,釉色如青天,故俗称「影青」,有一种类似青白玉的美感。 青白瓷是一种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湖田窑瓷器胎质细密,工艺精湛,釉色莹润,声响清脆,完整器物市场价格高昂,在许多博物馆,对湖田窑上品残瓷备加呵护,即足以证明其收藏价值。辨别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时,观察到明代中期其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於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在断代辨伪的烧制方式中有著相当重要的项目之一。

本件:明代青白釉筒式炉:筒式炉宋代始烧,炉身作筒状,上下部各饰弦纹一道,小足呈三角形。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细腻而且很少含有杂质,高8 8 c m。

15.龙泉窑 青瓷划花灯笼瓶

15.龙泉窑 青瓷划花灯笼瓶

早清 龙泉窑 青瓷灯笼瓶灯笼瓶因形状似长圆灯笼而得名。所谓「明代"处州"龙泉官窑」瓷器,是指纹样精细,釉色莹润、器型庞大,於造型、纹饰与景德镇明代御窑厂生产的宫廷用瓷近似,但又与一般龙泉窑烧制的普通民用品稍许不同的瓷器。 而这批瓷器到底是官窑、还是民窑,依据宫廷要求生产的贡瓷,然而明代龙泉窑的瓷器供官方使用。虽明代文献史料中也是有所记载的。 《明会典》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 」据此,说明"处州"在明初确曾承担过宫廷的生产任务,而且是根据朝廷定发的式样,按要求烧造。2 0 0 5年前原本还存有争议。 直到2 0 0 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对"人窑枫洞岩窑"址进行发掘,找到了一系列明代烧造宫廷用瓷的实物,经过与两岸故宫传世品对比,确定龙泉窑应为明初制品

本件:早清 龙泉窑青瓷灯笼瓶 :高2 5厘米、直径1 1米。唇口外撇,短颈,丰肩,弧形腹,近足处内敛,圈足无釉、足底露胎,色赭。整体施釉青翠,釉质厚薄不均,器身有冰裂开片,暗刻缠枝菊花纹,划花手法随意洒脱。釉层肥厚、润泽。处积釉明显,釉中气泡多且无层次,开片细纹有时间痕迹,时代特徵明显。


16.元末明初龙泉碗

16.元末明初龙泉碗 直径14.8cm

17.元代磁州窑 茶叶末梅瓶

17.元代磁州窑 茶叶末梅瓶

宋元代磁州梅瓶,原称经瓶,本是盛酒器物。器型小口是特点,圆唇,短径,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至足底。梅瓶形体的主要部分圆球体实体空间大,以求得最大的容量,较能增大,盛酒量。梅瓶胎体自腹部向下厚度逐渐增大形成厚重的足部,以提升瓶之重心,增其稳定度。梅瓶之器型,亦因稳固,且亭亭玉立的造型美感,极获得收藏者青睐。

本件梅瓶(磁州窑系~茶叶末色釉)高3 0公分,挺拔俊秀、茶叶末釉色温润,包浆自然,胎釉坚密温润,保存完整,且时代特徵明显,为元代以上时期制品。此磁州窑酒器,赏心悦目之感,油然而生。观赏此瓶器型极为之端庄、清纯,典雅、秀美。其中尤以洋溢著宋元文化神韵,感谢好友让藏之。 梅瓶优美线条简洁,在收藏界获得极高评价,国际学者认为宋磁州窑梅瓶,可与定窑碗、钧窑瓶与玉壶春瓶、汝官窑青瓷插花瓶、南宋官窑花瓶等相媲美,在中国陶瓷史上,是非常美的作品器物的代表之一。

18.甜白恬静 白柚瓷盘

18.甜白恬静 白柚瓷盘

本件元代以上之定窑白釉,口径1 1 c m,碗敞口,深弧腹,通体施釉,釉色米白,外型,胎甜白恬静 体坚薄,敲之清脆金属声,整体完整,釉色古朴,丝毫未见生硬光泽,只惜延口有三点於制烧时留下三小污韵,但不失去欣赏之雅味,局部可见少少许?泪痕状?积釉。据;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载:"古定器"外有泪痕者是真"泪痕"是瓷器在烧窑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现象,透明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因重力垂流,积釉处形成蜡泪或玻璃珠状凸起,犹如"泪痕? ",是定窑白瓷的典型特徵之一。


19.低调奢华~钧瓷之美 元代天青钧窑盘

19.低调奢华~钧瓷之美 元代天青钧窑盘

钧窑,址在禹县在北宋时候是阳翟县,金称钧州、明万历三年(西元一五七

五),神宗朱翊钧讳,改称禹州。钧窑的钧字,有写成均字者。钧窑是属於北方青瓷系统的一种瓷器。北宋的徽宗时期开始烧造钧窑,因考古发掘在北宋的地层中出土了大量钧瓷残器,跟故宫收藏的钧窑瓷器相同。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钧窑瓷器以釉色著称,其瓶、炉、碗、盘之器,釉色有天青、粉青和天蓝的色泽,少数作品也出现以铜红为彩,在青蓝色的釉面挥洒出彷如霞紫般美丽的图画。因素烧及多次施釉的步骤,故烧制过程中,若先前一层釉彩出现裂隙,为后来添加的釉彩给填补上去,等烧造完成之后,釉面

上会出现「蚯蚓走泥纹」,形成钧釉的特殊纹路,而釉面的气泡很多,形成明显稷眼。元钧瓷胎色方面;由断面观察多呈深灰色,甚者呈黑灰色。据文献记载,河南禹县钧台一带的窑口温度高烧制的钧瓷胎,釉色以天青或月白为主。圈足宽厚,内外不施釉,修足为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后裏面稍高,足圈外壁稍低。口沿为圆状并光滑,因垂釉褐灰黄色。本件:元代天青钧窑盘;高5厘米,直径2 0 . 5厘米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层匀薄,釉质乳浊,釉表稷眼多而清晰。施釉不到底,,圆足近圈足处露胎,盘内同样施釉不及底,露胎处以上有较厚的积釉痕,多的一侧更为显著。敛圆口,口沿一道细棱,呈淡褐色。浅弧壁。

20.南景德 北彭城 宋元 磁州窑绘纹梅瓶

20.南景德 北彭城 宋元 磁州窑绘纹梅瓶

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在宋元时期成为六大窑系之一。磁州窑;北宋期间於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烧制的一种民间瓷器。其中又有磁县一地,

故名磁州窑。窑址大都集中在河北省观台镇及彭城两地,北宋时均属磁州境内。此河南的登封窑、禹县扒村窑,以及山西的介休窑都是重要产地。磁州窑独具趣味、奔放浪漫,制作者性满溢流露,表达自然,犹如文学的浪漫与古典,所绘制之工笔与写意,纯净淡雅、宁静古典。而磁州窑釉胎比其他瓷器粗糙厚重,色彩单调,在宋代一直被视为民间用器,磁州窑(观台窑址),丰盛多姿。於造型、色彩、釉上文字图画显示出无限野趣,是陶瓷工艺的一大异数。欣赏收藏磁州窑,如又了解其的文化历史背景,将使更为满足感。依据台

北:文津出版,1 9 9 6。书内指出辽人爱用这几类瓷器原因有三:「其一辽的疆域里的瓷土和北方瓷土同属坩土,原料的质地很大程度上决定瓷器的品质和风格。其二辽人没有发达的制瓷手工业。工匠来源於汉人区域内们工匠。其三与磁州窑和定窑最接近,两窑的艺术品格与辽人的风俗爱好吻合。」页2 5 8。磁州窑釉彩绘的特色,以白地黑花为典型装饰代表。花叶相映成趣,花卉

为牡丹、莲。白地则施用一层白色化妆土,黑釉近似褐赭色,绘制的瓷器以梅瓶或罐最多,

本件梅瓶:元末明初磁州窑梅瓶,彭城窑(彭城窑,古代北方民窑,磁州窑的中心窑场之一。彭城窑创始於宋,经过金元的发展,在元末明初达到顶峰,并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窑地位於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画法有白地黑花、白地赭花、灰地白彩、刻划花等等,花纹也以简化的折枝花为主。),注重瓷器装饰艺术,粗瓷细做身姿挺拔,线条优美。下腹细长,胫部稍外侈,深卧足。肩腹部装饰三层纹饰,纹饰之间用宽粗的弦纹间隔。笔触自然流畅,古典优雅,富有浓烈的乡土气息。直径15c m

21.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明仿哥窑案桌小案

本件:明代嘉靖仿哥窑:高5 . 5厘米

22.明仿哥窑案桌小瓶

22.明仿哥窑案桌小瓶

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哥窑按釉色分,可分为青哥、白哥、米哥三种,米哥就是米黄色釉。哥窑在元代诞生,吸收了南宋官窑和龙泉窑的成熟工艺,布上了独特发展的窑瓷工业。从元代到明代,经清三代直到晚清,哥釉工艺不断向前发展,并与其他釉彩工艺相结合,直至光绪官窑出现了蓝哥釉描金工艺,达到哥釉的顶峰。明·皇甫录《皇明记略》:都太仆言,仁宗监国问谕德杨士奇曰:“哥窑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岂玩好心,答云:“此窑之复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 明代民窑仿哥窑:集中在成化,嘉靖二朝; ;多数为宜兴欧窑作品;自然的釉面冰裂现象,是哥釉瓷釉开片的一个重要特徵,而小小细碎冰裂纹,导致一种独特的美。这是由於土壤含铁量高,燃烧时胚胎产生变化之故,胚胎紫黑铁瓷色釉瓷出现足圈部瓷胚上,被称为“铁脚”,而口延薄釉紫色,称为“紫口”,俗称“紫口铁足”。

本件:明代嘉靖仿哥窑:高1 1厘米、直径5厘米,水平较高,其特徵是:釉色月白色釉色,闪透乳浊釉,胎质较粗,釉面平滑光润,纹线清晰,开细小纹,口部涂有茄紫色,足端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足圈铁色釉,修胎不规整,这是典型宋仿哥窑。

2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朝邢窑

2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朝邢窑

中国历代十大名窑之一:邢窑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唐代属邢州,故名。邢窑创烧於北朝时期,造型朴素大方,粗犷豪放,乃是典型的北方瓷器。於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当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称“邢瓷邢州白瓷号称类银、类雪。而在唐代遗址中却发现不少邢窑瓷。河北陶瓷学者对邢窑出土实物标本经过分析后,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矽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乃经过高强度的焙烧温度,据估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 3 8 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因此物测结果,为“硬质瓷”为邢窑瓷提供了有力证据,所以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到接近第1 0世纪就开始有了这技术。邢瓷窑在临城境内的南起瓷窑沟、北至祁村、双井一线长达二十五华里的地带,发现了十二处古窑遗址,而且属於唐代的遗址区。邢瓷窑遗址在临城主要分布有四处:一处在岗头,两处在祁村,另一处在西双井。都发现有邢窑遗迹、白瓷碎片、窑具、柴灰等。因此唐代邢窑遗址中,出土较完整的白瓷器物有:玉环底碗、玉壁底碗、瓷马残件、执壶等文物。临城,唐属赵州。自隋至唐武德四年,内邱也属赵州,於武德五年后属邢州。唐朝人李肇的《国史补》上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故此过去许多瓷史研究者都认为邢瓷的窑址应在内邱。李肇所谓“内邱”,当是泛指这一带。今天在临城境内唐代邢瓷窑址的发现,大量盛唐乃至初唐时期的实物标本的出土,填补了中国瓷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1 9 9 2年出版的《中华文明史》记载,唐代白瓷“河北临城邢窑最有名”。1 9 8 2年至1 9 9 4年底,中国内丘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在内丘县境内又查出邢窑遗址2 0多处。

本件邢窑:瓷胎质坚实,胎质细致洁白,釉光柔和,器内施满釉,釉质凝厚莹润,施釉均匀,洁白明净,类似和阗羊脂白玉,器外釉不到足,保存非常完整,小?虽然未施纹饰,却也更突显釉质之美、朴素淡雅气质。好友相聚或独自一人,泡杯好茶,欣赏如玉般的邢窑瓷,充分体会【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的氛围。直径13.5

24.色彩绚烂~元代天青紫斑钧窑大碗

24.色彩绚烂~元代天青紫斑钧窑大碗

钧窑堪称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最重要的陶瓷窑场之一。明代晚期,随著文人品评,官钧窑瓷器(或称钧官窑瓷器、陈设类钧瓷)逐渐入列古代名窑,清代又被说成是北宋名窑,后称;钧、汝、官、哥、定窑合称“宋代五大名窑”。钧窑瓷器常发生窑变,除本色釉外还会烧出其他颜色(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如而钧瓷的名贵正在於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钧瓷无双”的说法,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灿若云霞的“窑变瓷”。其实钧瓷并非是只一种“窑变”,尚有天青、天蓝、月白等纯色釉品种,只不过这种带红色彩斑的“窑变釉”最美丽动人、华丽与质朴、最具视觉冲击力。

本件宋元代天青紫斑钧窑大碗,全器内外满施天蓝釉,釉质匀润清澈,凝厚滋润,釉面密布细小开片,口沿釉薄处微露胎色,古韵十足。碗体以天蓝色釉,并涂抹含铜釉药,经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蓝、紫色的斑块,其碗内有四片彩色紫斑块,有如抽象画。圈足宽厚,内外皆不施釉,内侧向外斜削之切削方式,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后里面较高,外面较低,挖足后足心留有一明显乳突痕,乳突周围可见疏密不一的旋纹,口沿较厚,成圆状而光滑,然而垂釉而呈浅褐黄色宽带边。是古代汉族,艺术精品的呈现。本件经钻两小孔测试(牛津认证有限公司热释光测试)为元代钧窑。

25.一剪梅花 万样情 元 卵白又双耳堆梅花瓶

25.一剪梅花 万样情 元 卵白又双耳堆梅花瓶

元朝(1 2 0 6年〜1 3 6 8年蒙古族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元代瓷器具有独特草原民族风格,其瓷釉之青白瓷为坚致,细密,胎体较厚;施釉略厚,不透明,胎子很白,釉色白中透青,因类似鹅蛋,故有卵白釉之称〔元代崇尚偏白乳浊的卵白釉〕。瓷体光素无纹的以外,也有用刻、划、印、堆塑、点彩、镂雕等方法装饰烧制。

元代官窑瓷器;有三大品类:釉里红、青花、卵白釉等【枢府瓷】,为景德镇所设立的【浮梁瓷局】窑烧制作。而元代外销贸易、因中西交流频繁,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然而;明《新增格古要?》中提出;卵白釉瓷器上还有『太禧』、『福禄』等铭文,然而大多数器物上则没有铭文,因此清【景德镇陶录】中所列『枢府窑』条目当是不确切的,而将这类器物称作枢府器或卵白釉器则较为恰当。烧造卵白釉器的窑址目前已在景德镇湖田地区发现,卵白釉器从元一直烧造至明代早期。

本件:元代景德镇卵白釉双耳堆梅花纹瓶胎釉,胎质细腻洁白带青,通体施青白釉,胎体厚重,是含钙量低,含钾、钠成分高的石灰硷釉。瓷器的装饰以腹侧堆梅花一枝,塑造疏朗大方,图案题材较简单,制作精进。而肩颈处「S」形双耳,贴塑折梅花的布局得体,给人以朴素和谐的美感。明清时代常用於瓷器上堆花装饰法,於宋元朝代早已盛行此类技法,其制法是用笔沾取同坯体相同之泥料,堆上各种凸出的花纹在瓷体上,在将其上釉焙烧,完成一件朴素典雅的摆饰品。目前在江西省博物馆藏、南昌市博物馆藏 、重庆市博物馆藏( 1 9 5 4年重庆市上清寺元贞四年(1 2 9 8年)墓出上)、故宫博物院藏

. .等等都有相同花饰。

26. 北宋定窑小盘

26. 北宋定窑小盘

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钧窑、官窑、定窑、哥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於唐,极盛於北宋及金,终於元,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瓷器特点: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而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北宋中后期,定窑由於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北宋早期白釉常白中闪青,之后则白中微泛黄,呈像牙般柔和质感。这是由於以煤取代薪柴作为烧窑燃料、窑炉气氛由还原转向氧化所致,它是北方地区制瓷业的重要技术革新。

本件:定窑白釉花口盘,胎质薄而轻,北宋,直径1 0 . 3 c 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相似)。盘口呈六瓣葵花式,口沿无釉,斜壁内收,平底。通体施白釉,釉色纯正,外光素无纹。定窑是宋朝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的工艺水平很高,原料加工筛选精细,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匀净。

27.五代 白瓷(定窑)

27.五代 白瓷(定窑)

五代白瓷(宋元 定窑 前身),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极坚致,釉呈米色,不太透明,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此大碗外部及碗内及碗壁,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专家称为蜡痕,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釉色隐现著黄绿颜色。而在碗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呈现自然痕迹。足底未施釉呈现竹丝刷痕,刷痕为同心圆。定窑是唐宋时期的著名瓷窑,以烧造精美的白釉瓷器闻名於世。唐五代是定窑的创烧和发展时期,可以将其分为二期。第一期为9世纪中、晚期,是定窑的创烧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多而复杂。第二期为9世纪末至公元9 6 0年,是定窑的发展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以白釉瓷器为主。

注:

五代是指9 0 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 6 0年,赵匡胤之陈桥叛变,黄袍加身

28.元 河南黑瓷茶盏

28.元 河南黑瓷茶盏 河南黑瓷茶盏:色黑如漆,釉色莹润,质地细腻,釉面净亮如镜,轻敲叩之,其声圆润清脆悦耳,黑釉瓷在宋金时期极为盛行,这与当时的斗茶有关。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黑釉瓷盛装茶汤,利於观察,易於辨认,与白色茶沫色彩反差强烈,赏心悦目。而这只茶盏( 1 8 c m高6 c m )敞口,浅腹,矮圈 足。土黄色胎,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部,碗内有点点片状的红褐色斑纹,胎釉结合紧密,整体造型饱满,斑色浓郁沉稳。足底有文,(文四)墨写,这些文字可能代表窑主、制工、物主的姓名、产品的数量规格等特殊记号。这种风格独特的黑釉瓷,目前价格尚平易近人,但是在高古类里,将是潜力品种。然欣赏古陶瓷,除了记起自古文化(物)传承外,也欣赏古瓷的年深日久釉面,光泽变得温润柔和,即使看上去釉面仍然十分光亮,但呈现出釉色有一种散光现象,表 面好象罩有一层极薄的透明膜,行家称蛤蛎光,使赏者有自然、朴实,稳重大气不失为细腻典雅的美感。虽置身在现代丛林里,却有古意盎然的感触,使人放松心情。

29.宋 磁州窑花卉碗

29.宋 磁州窑花卉碗

官窑与民窑其实并无优劣之分,仅是品味有别,犹似文学的浪漫与古典,绘画的工笔与写意。磁州窑釉胎比其他瓷器粗糙厚重,色彩单调,磁州窑大放异采,与宋辽金三朝变有密切文化关系。西夏陶瓷虽具磁州窑风,但灵武磁窑堡出土的低温黑白釉陶瓷,胎釉方面都远逊河北磁州窑。中国北方自唐五代始,制瓷业就集中在河北的邢(河北邢台市)、磁(河北磁县)、定(河北曲阳县)三

州。其中磁州窑在宋辽金三代民间大量生产,北宋期间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烧制的一种民间瓷器。其中又有磁县一地,故名磁州窑。然而磁州窑釉彩的工艺特色,是以白地黑花为典型装饰代表。花叶相映成趣,花卉为牡丹、莲、菊最多,更常缠枝或枝叶相卷,磁州窑风格自辽代开始便与宋朝重叠渗混,而磁州窑溶合关外民族的草原大漠性格, 使民窑风味更为活泼盎然。

本件宋代磁州窑花卉绘碗1 8 . 5 c m :敞口,弧腹,腹下渐收,圈足。碗内两调条纹环绕,笔触自然流畅,线条近碗延口,外碗壁花卉图腾,绘予黑褐二色,黑色花叶,褐色花苞,通体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再罩透明牙黄色釉,挂釉不及底足。是件大碗用色清丽且纹饰优雅有致,具有奔放洒脱的艺术气息,摆饰於镜厨当中,有种淡淡清幽感觉,本件开门见山的宋代磁州窑,有种思古情怀,宋朝(9 6 0年2月4日1 2 7 9年3月1 9日),距今8 0 0 ~ 1 0 0 0年之生活用品,著实令人思古幽情。

30.南宋 福建青瓷碗

30.南宋 福建青瓷碗

考古发现证明,福建地区制瓷业始於南朝,经考古调查发现的这一时期窑址有

福州怀安窑、晋江磁灶窑;并且其窑业遗存都延续至唐、五代甚至到宋元时期。晚唐、五代时期,福建地区制瓷业的产品为青瓷,主要受到浙江越窑的影响这一时期福州怀安窑的青瓷已经外销到日本九州地区(大宰府、鸿胪馆等),开始了福建陶瓷外销的历史。

本件:南宋 福建青瓷盘:数量很少。圆唇,口微撇,斜弧腹,圈足规整,足端圆。灰白胎,青绿釉,通体冰裂纹,内满釉,外釉施至足内壁;内壁上下分别刻划一道弦纹、内底刻划一折枝莲,外壁刻划一道弦纹、上面饰均匀篦划纹。口径1 7厘米,足径 5 . 4、高 5 . 3 厘米。

根据上述青瓷器的胎、釉、纹饰及制作工艺特徵,初步推断其为南宋早、中期福建北部(松溪、浦城一带)窑址的产品。资料来源:北土龟礁一号”沉船遗址 : 沉船遗址位於莆田南日岛东北面的一处礁石(当地称为北“土龟礁”)的北面,沉船遗物分布范围约 5000 平方米。水下考古调查发现,沉船残骸埋藏较浅、保存较差,露出海床表面的残存船体构件长 10 余米、宽约 1 米,仅存一道隔舱板。由於遗址被破坏较严重,仅在海床表面采集到一部分瓷器和铜钱、发现 2 块碇石((碇石?定船身的石?或系船的石礅)。注1“北土龟礁一号”沉船遗址采集的瓷器绝大部分为青瓷,胎色浅灰、灰白,内外满釉,釉色大多青绿、少数泛灰或褐,大部分的釉面通体冰裂纹,双面刻划花装饰;器形

以碗为多,此外还有少量盘、碟等。(注2 : 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2 0 0 8 年莆田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简报》《福建文博》2 0 0 9 年第 2期)

 

31.元 钧窑小碟

31.元 钧窑小碟

钧窑为宋、元朝代名瓷之一,以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格,器物外形优美流畅典雅,韵味十足,胎质非常坚实且细腻,轻敲叩之,其声圆润清脆悦耳,胎有灰色胎,紫褐色胎等,以深灰多见。器物外底部常涂以芝麻酱色釉图中此笔舔(洗)造型极为简约,形制精巧少见(直径1 0 . 5 c m ),是属於钧窑变色釉,通体施天蓝釉,器壁施釉不及底,底足经过削制显露出细腻致密的香灰色胎。釉面光泽并带有少量气泡,口沿处经窑变形成了深黄褐色,流淌的蓝釉与月白釉互相映照,犹如白云倒影於海面,天光云影共徘徊。褐、白、蓝相互辉映,斑驳绚烂。此笔舔虽小巧形制,却充分显露出钧釉的瑰丽,釉色灿烂,宛若朝霞,格外古朴雅致,收藏完整无嗑,值得独自清静时刻观赏之。钧窑釉色一反光,实在困难拍出美丽色斑。

32.南宋 吉州窑茶盏

32.南宋 吉州窑茶盏

吉州小碗( 1 0 . 5 c m )吉州古窑兴於晚唐,经五代、北宋,鼎盛於南宋,元末终烧,有1 2 0 0多年的烧造历史。

本件吉州小碗( 1 0 . 5 c m ),平底,底沿凹刻一周,与底部均露米白色胎,墨写吉字,裏外壁均施明亮的褐色釉,釉色自然古朴。年岁久远,泛光显得柔和。口沿淡褐色釉边。足底未施釉呈现米黄色含砂胎,胎质感觉.

33.南宋 青白瓷印花缠枝牡丹花纹瓶

33.南宋 青白瓷印花缠枝牡丹花纹瓶

高2 3厘米,直径1 3厘米。折沿口,长颈,鼓腹,撇足,足部较深。颈部饰一道浅弦纹,上腹部压印一束莲,姿态摇曳生动,主题突出,下腹部为仰莲瓣纹,老

器特徵明显,釉面温韵。此"南宋青白瓷印花缠枝牡丹纹瓶"施青白釉,釉色青带黄。足露胎,胎质稍显粗松。器型简练,典雅别致,充分反映了,宋人崇简淡、尚素朴的审美情趣。

这件盘口瓶,老实说:乍看之下并不讨喜,但是摆设久后,偶而细细观看,却也发现仍有青釉布满凹陷处,也没那么排斥,古古的,素素的,不抢眼,但耐看,虽然并非高价品,原因是数量还不少,但是只要是到代的还是值得收藏。

34.单色之美 极致釉惑 早青仿哥窑双耳葛式罐

34.单色之美 极致釉惑 早青仿哥窑双耳葛式罐

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显微特徵的相似点 明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 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这些描述对宋代官窑瓷器的外观特徵进

行了高度的概括。宋代 官窑及明清仿官青瓷釉主要呈现为青色,浓淡不一。 釉面普遍有纹片,纹理大小疏密不一。 釉面质感 似玉,大多数器物口沿釉薄,露出一定的胎色,呈现「紫口」现象。纹片:有些样品纹片粗细较为均一,颜色为黄色;有些样品有著“金丝铁线”纹片,即粗的黑色纹片和细的黄色纹片。大多数样品都有,颜色更浅甚至无色且更细的纹片,这些纹片在显微镜下呈极浅的黄色或无色。而对比宋代官窑瓷器与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纹片,发现宋代官窑瓷器釉的纹片普遍短且密,而明清仿官 瓷器釉的纹片稀而长,除此以外,明清仿官瓷器较宋代官窑瓷器釉的纹片 直,弯曲度小。缩釉:大多数宋代官窑与明清仿官瓷器釉面都有局部无釉的现象,即缩釉现象。 缩釉的形状一 般为圆形或椭圆形,面积或大或小,也有形状为长条形,一般多出现在器物底与壁交界处。( (摘自《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徵》) )。

34.本件早青仿哥窑双耳葛式罐~明清仿官窑双耳葛式罐,高1 3 . 5厘米双耳葛式罐:土脉细润、但青带微紫粉红色,体薄,铁足(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宋代瓷器以其「韵味」为赏心悦目,也以平淡、生动、意趣、形神兼备等词汇,来形容它的美感相似,而蕴藏於雅静、纯朴的外貌,能让人能凝神遐想,玩索趣味。一个人平静独处下,安安静静欣赏其造形,它的优雅,它的娴静气质;这件瓷器其浓厚如凝脂的粉青釉水,其细长淡褐色开片被视如鳝血、金丝铁线般的开片,纵横交错、成於天工的不规则变化,冷纹层层堆叠如冰面轻凿的裂痕、显现平淡与自然。

35.古朴雅致 南宋盛名 南宋吉州窑黑釉盘口瓶

35.古朴雅致 南宋盛名 南宋吉州窑黑釉盘口瓶

吉州窑"位於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吉安古称吉州"故称吉州窑"因烧造地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 吉州窑产品的胎有两种:一是瓷胎,有土黄色、米黄色和灰青色;二是缸胎,有酱紫色和泛青的紫黑色。。 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著色剂。 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 景德镇陶录》记载:「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吉州窑始创於晚唐,兴盛於五代、北宋,极盛於南宋,而衰落於元末明初,前后约6 0 0年。 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 古代吉州窑撷取南北名窑之精华,以丰富装饰、优美造型、独特工艺、独树一格,并列於外贸主要商品之一,宋元时代吉州窑已经是列入外贸重要行列地位。

本件:南宋吉州盘口瓶(高: 1 7公分 ),是件陈设器,盘口、长颈、溜肩、椭圆型腹、圈足、足墙较厚些,足底无釉露灰白色胎,颈部回纹一周,无饰纹,瓶身以黑釉为主色调,黑釉施至底部,釉汁莹润,釉面光洁,器型规整,制作精细,别具雅趣。 内胎不施釉,拉坯痕迹明显,刀法简练,瓷土淘洗不够精细,可以看到一些杂质,胎体略显得粗松一点。

36.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元 钧窑大碗

36.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元 钧窑大碗

元时期的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古属钧州。 钧瓷采用氧化铜为著色剂,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钧瓷绚烂奇妙之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其开裂之纹路,似蟹爪,似蛛网,似冰裂,釉面晶莹剔透,而纹理清细可观。釉中更有点如珍珠,星溪银河,光泽润目,此乃钧瓷舍色彩以外,另具神韵之处。宋钧与元钧相比较,其风格明显不同,主要区别在於釉色上。宋钧瓷的釉面以蓝紫相 ? ?间的釉色为主,釉呈失透状,有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色调,釉色如朝辉晚霞般极尽绚丽灿烂之致。元钧的釉色则多闪蓝色,以天蓝、月眼,流釉现象较严重。白釉色为主,釉光较强,少有失透现象,而且釉面多棕。

本件:元钧窑大碗 直径1 8厘米 来源:景薰楼2 0 1 4 . 6 . 1 5春拍敛圆

口,深弧壁,外底心微秃并有矮圈足,足壁微向外撇。施釉为天紫闪蓝色釉,釉色局部灰紫,釉表气泡稯眼明显,口沿则有一道褐色边,施釉不到底,在釉止处出现一圈不规则的积釉痕。整只圈足无釉,露土赭色胎,包浆厚实,碗内有两个稷眼。

37.绿如春水初生日 钧窑青釉双系罐

37.绿如春水初生日 钧窑青釉双系罐

绿如春水初生日 钧窑青釉双系罐金-元 (公元1 1 1 5 - 1 3 6 8年)著名

瓷窑之一。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古属钧州。 钧瓷采用氧化铜为著色剂,钧窑在烧成上采用素烧和复烧两道工序,在复烧时先用氧化焰,当釉熔融时,改用还原焰的气氛,由於铜的还原作用,使其出现美丽的艺术效果。据考古调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烧制钧瓷的窑口已有四省二十七县、市。而且考古发掘证明,钧台窑属於官窑性质,是宫廷陈设用品。瓷艺精良,质量上乘。禹州神垕刘家门窑属於北宋早期典型的民窑。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摺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钧窑观其色,漫无崖际之变化,乃以心领神会之意境,陶然自乐,赏以性怡,观赏钧瓷之独特其乐趣无穷。宋钧与元钧相比较,其风格明显不同,主要区别在於釉色上。宋钧瓷的釉呈失透状。元钧的釉色,少有失透现象,而且釉面多棕眼,流釉现象较严重。

本件:钧窑青釉双耳罐直径1 0厘米敛圆口,短颈,硕腹,尖底,矮圈足。颈两侧贴饰双环耳,胎骨稍厚;通体罩青色釉,圈足及底部皆露土褐色胎,口沿则有一道褐色边,施釉不到底,。元代钧窑继承了宋钧窑烧造的优良传统,色彩丰富而又千变万化,但釉面更乳浊,胎骨中的颗粒较粗,开细片纹的现像也更多见。

38.南宋 建窑兔毫茶碗

38.南宋 建窑
兔毫茶碗口径9.7cm

39.青中有白 白中有青 宋 影青六瓣碗

39.青中有白 白中有青 宋 影青六瓣碗

清代文集“影青”一名;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说:“ 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道出了青白瓷釉素胎薄,对光见影的特点“ 。而青白瓷系是江西地区两大瓷窑系之一,其窑址,首推景德镇,以盛产青白瓷而名扬中外。而景德镇的特点是釉料为重石灰,氧化钙含量高,烧制时表面流动性大,烧成物品表面光亮透明,釉薄处泛白,集釉处程水绿色。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 "。胎质较北宋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主要烧制型式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而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纹饰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等。南宋碗的特徵:大口、深腹、小足为特徵。但因时代不同而底足富於变化,有圆底,圈足,平底,实足(又称圆饼足、假圈足)等等。在宋元时期泉州陶瓷外销,纵横於亚非各国,有“陶瓷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名词。从泉州经澎湖后转运南洋等地区,陶瓷生产蓬勃发展,宋元时成为世界上陶瓷外销最最重要的一个朝代,当时能拥有中国陶瓷是当时财富身份的象徵,社会地位、声望的高低。本件:宋影青瓷六瓣碗 ;直径1 7 厘米

40.宋 湖田窑青白瓷摺瓣纹水盅

40.宋 湖田窑青白瓷摺瓣纹水盅

早期青白瓷含铁量严格控制在1%,胎质、气氛(火焰)、温度等不出问题,才能产生优质青白釉。而釉中铁含量过高会出现黑色,控制得当才得到青色,

将釉中铁含量提炼至最少时可成为白釉。青白瓷是北宋时景德镇仿照青白玉而有意识的创造,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新品种。景德镇湖田窑在中国青白瓷生产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以青白瓷而名闻天下。北宋初的青白瓷胎质略粗,胎色灰

白,刷釉稀薄,釉色青灰、青中泛黄,器物种类不多。北宋中晚期取得了长足发

展,胎质细腻、洁白、密实,釉层加厚,种类增多,造型趋於挺拔,装饰多彩,早期粗犷的刻划装饰被北宋中晚期成熟的“半刀泥”取代。

本件:宋湖田窑青白瓷摺瓣纹(或称花璇纹),水盂直径约1 2厘米,完全开门到代

 

41.宋 影青印花瓶

41.宋 影青印花瓶

湖田窑之青白釉,在高古瓷器中另一称俗称即,影青瓷,是以含铁量很低的

氧化铁为著色元素。而自古青白釉称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隐青等等。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釉色品种。景德镇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厂很多,以湖田窑规模最大,其产品种类丰富,质量精良,最具代表性。青白釉因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朵奇葩。青白釉瓷胎质细洁,胎体轻薄,釉色青莹,所印、刻的花纹迎光透视,光照见影,故晚清以后又称之为影青瓷。

本件影青印花瓶: 盆口,直颈,鼓腹,器身印有多层纹饰。高圈足,足沿外撇,覆盆足,外足挂釉,足内无釉。器身施影青釉,釉面闪青,色泽素雅,实为宋代典型器物。高1 7厘米

 

42.宋 吉州窑 手执黑釉壶

42.宋 吉州窑 手执黑釉壶

在收藏界,对具有某些特定“猫腻”的瓷器有两个称呼,一个叫“地雷”,一个叫“水雷”。有人事先把瓷器作旧埋入土中或是墓中,然后带著藏家去现场像挖地雷一样将其起出,这种瓷器叫“地雷”。把新瓷器沉入海水中或是放入沉船中,然后将在海水里泡了几年的瓷器冒充海捞瓷出售,这种瓷器叫做“水雷”, 古玩市场上看,“水雷”的模仿对象主要是集中在海捞瓷中的高档品―――元青花和釉里红这两个高价位品种上。鉴定海捞瓷与鉴定国内传统古瓷器的方法是

基本一致的,即一看造型,二看纹饰,三看工艺。由於海捞瓷是外销瓷,是为西方市场量身订制的,所以它们的造型、纹饰与传统瓷器有所不同,带有西方文化的特色。比如说海捞瓷中的将军罐是国内传统将军罐的变大、拉长版。再比如说常见的海捞瓷开光瓷盘,小盘多在2 0厘米,大盘多为3 0厘米。从绘画上说,盘内壁图案常见有三开光、八开光、十开光等。绘画题材多样,常见有花鸟、山水人物、盆花、松鹤。有的销往中东地区的瓷器,上面还有阿拉伯文字。本件巩义窑黑釉小壶:壶敞口,圆唇,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一位置短流,对应一侧有连口与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个圆形装饰,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此壶造型小巧圆润,具有巩义窑器物之典型特徵,而此窑还生产此种造型的茶叶末釉、白柚、绿釉小壶。

Sotheby's Chinese Art 2015. 6.2 ´Lot758¦¦Żł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年代,除了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及八大窑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瓷窑,例如:江西吉州窑,河南鹤壁窑、当阳峪窑、扒树窑、登封曲河窑、广东西村窑、潮州窑,广西永福窑等等。吉州窑遗址位於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创於唐代,盛於宋代。宋代吉州窑瓷器鉴定特徵:一、宋代吉州窑的胎质;虽不精细,有夹细砂粒的,十分坚硬,胎壁也比较厚。二、宋代吉州窑的胎色;多为紫黑色、粉白色、米黄色、淡青灰色、酱紫色等。三、宋代吉州窑的釉料;釉面有油性、釉质精细。四、宋代吉州窑的釉色;釉色一般为白色、乳白色(泛青黄)、黑色、酱色、紫黑色、玳瑁色等。五、宋代吉州窑的器型;品种较多,有碗、盏、碟、钵、玉壶春瓶、罐、炉、枕、壶、粉

盒、高足杯、三足炉、建筑物等。六、宋代吉州窑的纹饰;有印花、釉下彩绘、油滴釉、兔毫釉、玳瑁釉、鹧鸪斑釉、木叶贴花、剪纸贴花、黑釉剔花等。七、宋代吉州窑的纹饰纹样;有花卉、云彩、波浪、人物、动物、回纹、折枝梅、芦草、海水、八卦、连弧纹等。吉州窑剪纸贴花瓷真赝鉴定:除剪纸水平有别外,古器剪纸纹饰与地釉(黑釉、兔毫、玳瑁斑釉等)系一次烧成。新仿品掌握不好一次烧成技术,多是二次烧成,即先烧成“地釉”,然后贴剪纸(刷一层高铁分釉料,烧成后颜色比地釉深)二次入窑烧成。这样的成品的剪纸纹轮廓外就产生一道黄晕(氧化铁的呈色),而古器因没有在地釉上刷含铁釉药就没有这道黄晕。

43.宋 影青六瓣碗

43.宋 影青六瓣碗 直径15c m

 

44.宋 青瓷刻花纹碗

44.宋 青瓷刻花纹碗

青白瓷始於北宋盛於南宋末於元,俗名青影,因其釉色青中有白,白中有青,光照见影,釉色透亮而闻名。考古发现青白瓷在宋朝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物景德镇的釉料为重石灰,氧化钙含量高,所使用的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而高岭土不能单独使用。必须搭配风化程度比较浅瓷石的“釉灰”烧制,其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因釉料为重石灰,氧化钙含量高,烧制时表面流动性大,故而瓷器表面光亮透明,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呈现水绿色。

宋代瓷业兴盛,以景德镇的青白系最为著名,产品主要拱民间使用和外销,也有一部分质地细腻 胎骨匀薄、釉面莹润的清白瓷被官府选中用作高档瓷。清白瓷的器形众多,涉及饮食器、储藏器、文房用具、照明用具等等。碗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日用器皿,北宋早中期由於朝代变迁,文化的差异,代替了五代时期的“唇口大足碗”。北宋后期和南宋早期,碗的器壁与圈足趋於降低,浅弧壁碗开始风行,这一时期,斜壁小底碗也是景德镇较为典型的产品,口经大,圈足小,器璧斜而高,

外观挺拔秀丽。这类碗是用做饮茶的,与当时即饮汁又品茶末的文化有关,因为这种碗喝茶,易干不留渣。本件:宋青瓷刻花纹碗 直径1 7厘米侈口。弧腹,细圈足。内底刻有花纹。内外施青白色釉,釉层均匀滋润。

45.明 龙泉三足香炉

龙泉香炉

出处:麦克尔.史蒂文森

直径1 9 c m

明朝1 6世纪( 1 9 4 7 - 2 0 1 1收藏)

46.宋 吉州窑白釉瓜棱罐

46.宋 吉州窑白釉瓜棱罐

吉州窑位於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境内,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

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已发生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这一时期的乳白釉瓷有涩圈、高圈足、瓜棱腹碗、是北宋常见物。碗、钵、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涩。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

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徵:

1 .吉州窑胎质“粗松,似陶” ,因胎土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

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

陶,但敲之具金属声。器底及圈足,因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易产生阻

刀、跳刀现象。

2 .因釉料稀,易下流,口沿易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也因釉

与胎冷却快慢温差不同影响,几乎有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

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

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乃为特有的釉泽现象。

3 .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 北宋以前为防止釉粘连,均施半截釉。南

宋前期,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由於有了垫圈厚薄规律,形成

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

本件:吉州窑白釉瓜棱罐;釉色白中闪黄,釉薄不及底,器形为圆形,造型独特,古朴典雅,胎体厚薄适中,修胎规矩,釉色柔和洁净,通观该罐,其造型小巧玲珑,装饰独具,艺术气息浓郁,颇具小器大样之感,令人爱不释手。

S o t h e b y ' s C h i n e s e A r t´Lot758

47.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碗

47.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碗

吉州窑创烧於唐末,五代、北宋是吉州窑的发展兴盛时期,到了南宋,吉州窑达到繁荣极盛时期,宋末元初,因文天祥率众起兵抗元,三千多窑窑工从戎、封窑熄火,从此延及数百年的吉州窑,逐渐走向衰落。吉州窑产品的胎有两种:一是瓷胎,有土黄色、米黄色和灰青色;二是缸胎,有酱紫色和泛青的紫黑色。吉州窑在装饰技艺上,除釉上彩绘外,还有一部份是釉下彩绘,这对后来的青花瓷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而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古色古香艺术性极强。

本件此盘,敞口,浅弧壁,圆底,圈足。,上釉后再以刀修整勒刻出足型,小圈足,底浅凹,底心凸起。胎色米白。盘心为一团釉,团心外未施釉,。器内黑釉间饰五片黄中略褐浊的木叶纹,叶纹不清晰。匠者系先在器上施淡黄釉,而后贴上处理过的腐木叶,再施一层层富含铁份的黑釉,入窑烧成;写意中另有令人玩味的诗意,此系江西吉州窑独树一帜的作风。S o t h e b y ' s C h i n e s e A r t H o n g K o n g

48.宋 代影青莲瓣纹壶

48.宋 代影青莲瓣纹壶

湖田窑 :在江西景德镇东南的湖田村,始烧於五代,终於明。为景德镇著名窑场。五代时主要烧造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种,入宋以后,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称“影青”。至南宋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湖田窑烧制的青白釉,最主要特徵;釉汁在焙烧时因粘度小而易薄处泛白,积釉处带水绿色;釉面的光泽度强,釉层透面度强;釉中气泡大而疏,北宋早期的釉色多带微黄,绝大多数都是具有晶莹碧透,色质如玉的外观效果。而其以优质制瓷的江西高岭土作原料,用最适合烧瓷的松柴作燃料,以摄氏一千三百度左右烧成;故瓷化程度高,显得细腻致密,成为当时景德镇所产风格独特的精瓷,足以与宋代五大名窑媲美。

宋代影青釉,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无纹,正烧和覆烧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也有少数贴塑。至南宋则盛行印花,盘碗多覆烧,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定窑影响。元代影青瓷制作渐粗,显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精细灵巧。在烧制方法上只有少数采用覆烧,绝大部分为正烧,是故,器物口部有釉,足部无釉。造型基本沿袭宋代,然盘碗底足大多为很浅的圈足,有的甚至浅近平底。元代影青瓷在装饰上又归於简洁,印花减少,有的改为刻花和划花,很多器物则又光素无花了,少数器皿出现红褐色装饰点。在器型上,影青釉的烧制以日用器皿为主。一般多见於杯碗盘碟、执壼、注子、盏托、瓜棱罐、瓷枕、香、盒子、盖瓶和谷仓等,而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

本件:宋代影青莲瓣纹壶:高8 . 5 厘米宽9 . 2厘米壶直口、溜肩,直腹为弯曲柄。原盖作花状有小钮,子母口与壶相连。遍体施影青釉,发色极佳,釉色清澈透亮,韵味无穷。

49.宋 黑釉条纹(堆白线)香炉

49.宋 黑釉条纹(堆白线)香炉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宋瓷则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宋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著收藏者的满足欲。然而宋人的作品无不考究,意境悠深,却也平淡天真。宋瓷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还是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

比。宋黑釉条纹(堆白线)香炉这种器型又同见於鹤壁窑与淄博窑:鹤壁窑,在今河南省鹤壁市,称鹤壁窑,亦称鹤壁集窑。始烧於唐代,宋、金而终於元代。鹤壁窑之黑釉带褐斑的窑变瓷器。其斑纹多变化,时有透出兔毫状黄棕色流纹,亦有的布满了油滴似的银灰细斑点,也有的现出铁锈花花纹。黑釉阳线纹罐上出现的酱斑,为其特别,腹部阳线间之酱斑色,如行云,似峰峦,变幻莫测,令人著迷。淄博窑,於山东淄博。亦称“博山窑”。始於汉朝。北朝以烧制青瓷,青黄、青褐等颜色。唐代盛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闻名并传於世。金代产白瓷和白釉黑花、黑釉、酱色釉器等,而其黑釉白线纹器,称“粉杠”,为宋金时期最为特殊的品种。

本件: 宋 黑釉条纹(堆白线)香炉 高6 . 3厘米、口径8 . 2厘米敞口,折肩,弧腹,圈足无釉。器身自肩部垂直向下多条阳现的白中闪黄色线条纹。此陶瓷乃宋代磁州窑系黑釉器之特点,是用立粉的方法施白色阳线,其高出胎体的线纹在通体施黑釉后,於熔融中分离,露出白色筋线,形成黑白分明的奇观,线条刚劲有力,有著动态的视觉效果。本件胎薄体轻,黑釉光亮异常,近乎刺眼,烧结温度高。黑釉坚硬,密度大,色如黑漆般光亮耀眼。其胎质为白色,细腻。器内满施光亮的黑釉,此技法要比淄博窑的立粉法边界上整齐许多也流畅许多。,在同类型磁州窑系中鹤立鸡群,具有鲜明的窑口特点,不愧为淄博窑之最”。由於釉料自然流动,使得黑釉随著棱线的起伏呈现浓淡黑白的对比,突现其浑朴质感,大方而庄重。

50.龙泉之美 寰宇公认 元 龙泉窑贯耳连篓空底香炉

50.龙泉之美 寰宇公认 元 龙泉窑贯耳连篓空底香炉

中国的瓷器烧造史,以青釉瓷器历时最为久远。据清代蓝浦云《景德镇陶录》转引《爱曰堂抄》云:“‘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窑曰雨过天晴,吴越曰秘色,其后宋器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其中属龙泉窑的青瓷最具有代表性,龙泉瓷器以釉色取胜,釉质肥厚润泽,釉色青翠而自然。

  龙泉青瓷始烧於三国,至元代迈入鼎盛,明代中晚期始衰落,其窑烧历史达1 6 0 0多年。其釉色吸尤为引人,以著名的单色釉瓷器品种为要。其施釉多次,釉质肥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如青玉,青瓷色调可与翡翠媲美,是故古代青瓷釉色最高境界。

  龙泉青瓷的特点有:釉质肥厚,釉色伟正,层次变化不明显,在有凸起的地方相对釉较薄,所以略发白。火石红底部,围绕著胎釉结合处方而形成,龙泉窑的瓷器表面一般不开片,有的釉面有几条裂纹,少部分有较多的开片,大小不一,分布自然。南宋时期,来自海外的香料很多,焚香的风尚在上层社会盛行。故而龙泉窑香炉器物规格不大而形制规整,釉色温润,造型均为仿古,如香炉仿自商周青铜鼎,款式典雅庄重。仿古器型的流行是南宋龙泉窑的重要特徵之一。这些小巧精雅的器物多陈设於书桌案头,是南宋时风行的焚香用具。本件: 元 龙泉贯耳连篓空底香炉,高1 0厘米盘口,束颈,鼓腹,腹下渐收,下承三足,足下有一六边型花足座托,肩部饰朝天耳,双耳曲连炉口圈足连镂空底座。底座六足外撇。造型典雅,小巧玲珑。

5 1 . 金茶叶末釉花卉瓶

5 1 . 金茶叶末釉花卉瓶

古代制瓷工艺发展到唐代,南方制瓷业仍以青瓷为主,北方地区则盛行白瓷。 白瓷与青瓷并驾齐驱,形成了当时「南青北白」的格局。北宋时河南磁州窑形是一个大窑系,在许多窑口纷纷烧制白釉、黑釉器,目前对烧制黑釉铁銹花

器的窑口还未能最后作出确定。但可以确定其烧制地点在河南。

本件浑圆的瓶俗称「地雷」,也有归纳为「梅瓶」它是酒器。宋代就出现了。一直到元早期仍有这种器型,稍有不同的是,宋器较直身,削腹,口部往往起两层,唇沿呈梯形,入金后瓶身浑圆,鼓腹,唇沿多为直筒起二至三道弦纹。黑釉上的褐彩是用含氯化铁的含铁矿石做颜料绘制的,烧成后呈黄褐色,但由於铁元素较活跃,一旦气氛掌握不好就很难烧出呈色美丽的瓷器。本茶叶末绘花纹梅瓶在火侯上并没能掌握到十分精准程度,故而黑釉不足而为趋近黑茶叶末色,彩绘花纹部分应呈黄褐色,也因此呈现黑色纹,然而此种因色之变化过或不及的器物,反而造成另一种风味之美,於收藏者反而是另类之奇货可居之感觉。金茶叶末釉花绘瓶高2 0 . 5厘米

52. 元 黑釉茶碗

元 黑釉茶碗

A B L A C K - G L A Z E D T E A B O W L Y u a n D y n a s t y

直径: 1 1厘米

53 . 元黑釉茶碗

元黑釉茶碗 直径11c m

54. 清早期 龙泉窑水洗

清早期 龙泉窑水洗 直径20c m

55.辽代 铅绿釉印花罐

55.辽代 铅绿釉印花罐

汉朝分为西汉(西元前202年-9年)与东汉(2 5年-2 2 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汉代制陶分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烧成温度约为摄氏800度左右,内胎呈砖红色。釉药中含有多量的氧化铅,故称“ 铅釉 ”;陶”。开始出现於西汉中期,先在陕西中部和河南流行,西汉后期,迅速普及到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而东汉时,棕黄色的釉陶出现较早,绿色的釉陶出现较晚,但东汉时绿釉较为大量且大量流行。由於陶质不坚,釉也易於脱落或变质,目前

大都是墓园中发掘的,所以认为可能是专供随葬用的中国的铅釉陶始烧於战国时期,而大量出土实例则发现於以黄河流域为主的西汉晚期墓葬,而一般认为铅釉陶是作为陪葬的用途。与本件类似的作品曾大量出土於陕西 【1991年2期《考古学报》】、【山西 [山西省考古所侯马工作站之《文物》,1993年7期】等记载,其发掘地是汉代北方墓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区域特徵。本件:为【西汉晚期至东汉(西元1〜3世纪)】之铅绿釉印花罐;泥质红陶,厚胎。除器内与底部无釉之外,整体施罩以氧化铜为著色剂的绿色铅釉,经7 0 0 ~ 8 0 0℃左右低温烧成。釉层厚薄不均,口沿至颈部上方及近足部处施釉较薄,微透胎色而呈偏红色调。装饰带施釉较厚,釉质晶莹透亮,印花花纹及凸弦纹处可见积釉形成的深绿色调。釉中带有许多气泡,釉面呈现如蝉翼般的细小网状裂纹,并反映出被鉴赏家称为「银釉」的银白色光泽。最大径下方可见不规则的流釉痕迹,显示本件以正烧方式烧造。绿釉罐高3 9公分 经过热释分析鉴定,符合该年代窑制,来源: B o n h a m s 英国拍卖,虽然器型与精致度并非现代人所称(讨喜) ,但是在收藏古陶瓷的项目中,却也不可或缺之一件~ ~古文物。

56.古案陶为器 高林尽一 焚 唐 长沙窑双耳罐

56.古案陶为器 高林尽一焚 唐 长沙窑双耳罐

文献记载和外销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长沙窑兴起於“安史之乱”之际(7 5 5 ~ 7 6 3年),盛於晚唐(8 3 6 ~ 9 0 7年),衰於五代(9 0 7 ~ 9 6 0年)末期。长沙窑的地下遗物,江苏、浙江最多, 其次是河南、陕西、安徽等地,文献记载早在8世纪末,丝绸之路,常简称为丝路;西汉

的张骞在前1 3 8前1 2 6年和前1 1 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然而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在盛唐时代开辟了西段【经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唐代外销瓷器大量运往内沙布林,

1 9 3 6 - 1 9 3 9年美国大都会 艺术博物馆曾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 发掘,出土有长沙窑瓷,如泰佩村( T e p e V i l l a g e )出土1件黄釉褐彩贴花对鸟纹壶。 另 外,内沙布林遗址经常遭到私人挖掘,出有 一些完整的长沙窑器物,流散到世界各地 ,而且外国也发现长沙窑瓷器以朝鲜、日本、印尼、伊朗较为丰富,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阿曼、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肯雅、坦尚尼亚等国,其博物馆及考古发掘中都有出现出土的长沙窑瓷器。

本件:唐长沙窑双耳壶 高1 0 . 8哩米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开细片。肩部有对称双耳。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虽胎体疏松、胎质较粗糙,胎壁轻薄,而内壁留有凹凸不平的工具痕。不规则却有严谨的造型,虽然略显随意,却让人感觉自然畅

快,发出清新的质朴之风。单色少量酱釉瓷,虽在千年以上,仍发出釉光柔润清亮,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唐代诗人李群玉,叙述著;长沙窑烧制陶器时山林焚烧、洞火冲天的壮观情景。

唐 长沙窑双耳罐 高1 0 . 8哩米

57.清末民窑 青花冰裂鹅颈瓶

57.清末民窑 青花冰裂鹅颈瓶

民窑是,非官府经营的,最主要是民间以商品买卖而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景德镇的民窑就最多时约有3 0 0座之多,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青花瓷(b l u e a n d w h i t e p o r c e l a i 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著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 ,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

衍生品种。清末民窑 青花冰裂纹鹅颈瓶

B o n h a m s 洛杉矶S a l e 1 9 1 1 7 L o t . 7 3 7 2 拍品 2 0 1 1 / 2 / 6尺寸:高4 4 宽1 9厘米

莹净淳古 高古瓷器 展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