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瑩淨淳古 唐朝至清朝之瓷器 三才畫廊出版3

瑩淨淳古 唐朝至清朝瓷器

本書共5 7件瓷器,皆為實物拍攝,特獻給喜愛中國古瓷器朋友於收藏高骨瓷比對使用, . . . .

書內之瓷器將整批讓藏~不拆售出. . .

 

本書於國家圖書館及國立美術館閱覽室中可以借閱. .

因檔案過於大,故有稍微精簡,但仍不失精確,仍以原著為基礎. . .

1.光緒青花龍紋盤 款識:“大清光緒清年制”。光緒本朝

1.光緒青花龍紋盤 款識:“大清光緒清年制”。光緒本朝

此一品種為清代官窯傳統制式,自康熙朝開始燒造,一直延續至清末之大運瓷。敞口,弧腹,圈足。盤內壁口沿下及內底各繪弦紋二週,盤心繪立龍戲珠,立龍騰空躍起於火焰形雲紋之中,戲耍寶珠,身姿矯健,圍繞祥雲寶珠,外壁繪雙龍戲珠,首尾相逐,軀體舒展,動感十足,圈足底書青花“大清光緒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該盤青花呈色具有光緒青花料色澤的特點,呈深藍至黑褐色,整體器形規整,釉面光潤亮潔,青花髮色濃艶,紋飾亦具備典型的宮廷特徵,是光緒官窯所燒的經典器形。於晚清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諸朝燒製的官窯器中,光緒一朝在品種和數量上均居首位。本件:直徑1 5釐米。

2 .几案之珍,賞心而悅目青花瓷~福壽紋水盂

2 .几案之珍,賞心而悅目青花瓷~福壽紋水盂

青花瓷( 英語: b l u e - a n d - w h i t ep o r c e l a i n)是源於中國、遍行世界的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常簡稱青花景德鎮窯於清代2 6 0餘年, 從康熙、雍正、乾隆等, 此三代之青花瓷器於工藝技術上之精緻及產量上都達到歷史的高峰。而景德鎮官窯代表了中國瓷器的水平製之最,連帶民窯製燒的青花工藝也達到了極高的水準。明、清代之景德鎮窯青花瓷的產品有如下特徵:

1 .胎體必須要完全瓷化,呈現純白的半透明狀

2 . 藍色的紋樣要由含鈷顏料發色;

3 . 外罩透明釉,即青花必須是釉下彩;

4 . 最終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

本件:清中晚期( 1 8 ~ 1 9世紀),青花福壽紋水盂(直徑8釐米);筆法傳神,立意清新純樸,造型典雅及釉色純藍,鮮豔潤澤,紋飾精美。弧腹壁,圈足。通體施白釉,以壽字及福壽(蝠、桃)裝飾紋,品相極為完整無損。是一件文房賞玩精品。

3.大清道光十八羅漢對盤

3.大清道光十八羅漢對盤

此對十八羅漢圖,畫中所繪製景像處,蒼松參天,盤面共八大羅漢,盤背足十尊羅漢,整盤共十八羅漢尊者,諸尊者佈置錯落,姿態各殊,形骨古野,胡貌梵相,怪戾駭俗,各執法器,以示身份。工筆寫實細膩,鬚眉毫髮繪製細微,衣紋自然流暢,恍若行雲流水。諸尊於妙筆下活靈活現,宛然如真,尤其尊者面部和裸露處皆以極為淺淡之礬紅暈染,分出陰陽,一如膚色,尊者手持懸掛葫蘆的寶杖,祥雲纏繞仙台樓閣的景像,對映著逍遙自在的生活畫面。縱觀全圖,放筆縱墨,輕盈飄逸,情勢俱佳,雖少了幾分龍鳳呈祥的雍容繁縟,多了幾分自然質樸的情趣,實得妙趣於天然,如非名家之手當無此造詣。遠處壽山福海之間見有樓閣凌空於五色祥雲之上,與另一面所繪的尊者獻相呼應,寓意延年益壽。此十八羅漢祝壽圖的題材在乾隆粉彩上雖然也時有所見,但與乾隆

時期相同題材畫面相比,各位神仙被描繪得既超凡脫俗,又神情活現充滿人情味,這也是道光款瓷器繪畫的特別之處。 全器設色絢麗華美,與瑩潤白皙之胎釉相得益彰,視之毫無俗豔之感,藝術性極高,得以乾隆禦瓷雋品不分下。本對道光粉彩十八羅漢圖盤當屬官窯之翹楚。此對道光粉彩十八羅漢圖盤之造型與嘉德2 0 1 1年春季拍賣會“慎德明道五台山人藏清道光禦瓷(一)專場中【青花纏枝蓮紋粉彩十八羅漢圖扁方瓶】同出款造,以3 1 0 5萬元人民幣成交。

註:中華古典家具網 內文如下;最早出現於道光十四年,該年五月端陽節禦貢瓷器表中所記“粉定螭耳扁方瓶”就可與傳世實物“道光仿定窯白釉螭龍耳四

方扁壺”相對應,該四方扁壺的造型與本品一致,只是耳飾不同而已(此二者皆為五台山人典藏)。發明者為道光朝第七任督陶官德順,道光十二年八月至道光十九年八月在任,為道光朝任職時間最長的督陶官,與同時期的其它督陶官相比,德順屬於熟知窯務、貢獻頗多者,不少慎德堂款瓷器皆出其手。而本品正是沿襲德順的開創稍加化裁而成,燒造於道光二十二年上半年,作為時任九江關監督普琳的貢禮,見於該年四月三十日端陽節禦貢瓷器表記載。檔案原始名稱為“十八羅漢福壽尊”,雖然並非寫明為扁方瓶,但是主題紋飾十八羅漢與本品對應,因為通讀道光朝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禦瓷裝飾十八羅漢題材者僅此一處。另外,本品的祥蝠銜壽桃耳式的寓意正與“福壽”二字對應,故可認定無疑。

4.古瓷五彩 今古之冠 清仿鬥彩龍紋戲嬰圖小盒

4.古瓷五彩 今古之冠 清仿鬥彩龍紋戲嬰圖小盒

鬥彩( 寂園叟著《陶雅》卷下稱:“何以謂之豆彩,豆者豆青也。……雜以他色曰豆彩),所以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燒製技巧。明成化時期(1 4 6 5-1 4 8 7),由江西景德鎮窯中燒制的一種彩瓷,是繪畫與窯燒結合的奇鬥豔的藝術。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官窯的鬥彩瓷器更發展繪畫精緻度,精緻瓷器足與成化鬥彩媲美,( 清乾隆朝朱琰撰《陶說》記:“古瓷五彩,成窯?最,其點染生動,有出於丹青家之上者。畫手固高,畫料亦精)。五彩瓷是窯燒完成的白瓷上以紅、黃、綠、藍、紫5種(色種可多可少,然而紅彩不可缺 )。而又區分為青花五彩和鬥彩;鬥彩乃以釉下青花勾?,以釉上彩填色;青

花五彩則是釉下青花部分被當作藍彩使用,與釉上彩構成畫面。五彩瓷最早發現在明宣德年間,嘉靖、萬曆時亦普遍應用,而到清代康熙時最負盛名,後來直至光緒才又仿康熙五彩。康熙五彩燒彩的溫度約8 0 0度,較粉彩要高,故有“硬彩”名稱;且又多作為仿古瓷器器形,所以也稱為〔古彩〕。

本件:清仿鬥彩龍紋戲嬰圖小盒;直徑7厘米高3 . 5厘米。釉面細微凸起,有立體感,釉料堅硬精美,除有閃爍的蛤蜊光外,紋飾稍有光暈。兒童人物臉部雖不端正,且只勾輪廓不填色,但卻與元代畫家之技法相同。圈足圓渾潤滑,稍有旋紋痕,底足內題“大明萬曆年制”,雖然本件應是清仿明之鬥彩小件器,但畫意精細、色彩瑰麗多姿、濃艷奪目,令人"一步三回頭、愛不釋手"。

5.清朝寄託款~大明成化青花盤

5.清朝寄託款~大明成化青花盤

青花三娘教子,海水魚紋盤:直徑23公分,盤子 做工工整,胎土細膩,盤子很薄,伴有壓手感。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款,傳統官窯題材。青花發色純正,繪畫精美,墨分五色的特點,濃淡有致,人物開臉典型,筆劃生動,細描畫工紋飾栩栩如生!釉水一流,品相端正!是不可多得官窯瓷器!釉面十分光亮,僅底部盤沿有一處芝麻大小的爆釉,底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雙圈青花款,修足工整。有修。

6.大清嘉慶小口瓶

6.大清嘉慶小口瓶

嘉慶初期胎骨精細,胎體潔白,但欠堅密, 晚期逐漸變得粗鬆。民窯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顆粒較多, 也比較大。修胎遠不如乾隆時期精細, 器物底足粗壯, 胎壁厚薄不均, 胎底有明顯旋紋。民窯器物出現在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現象, 是因燒製時, 不用瓷餅, 直接放在粗砂上燒製留下的痕跡。嘉慶青花瓷器使用國產浙料繪製花紋。髮色與乾隆晚期常見青花近似, 呈色大多深藍, 濃艷而略有暈散。也有淺淡閃灰或稍微鮮亮的, 呈色比較穩定, 少有暈散, 另有淡描青花及漿胎青花, 所佔數量不多。嘉慶後期, 有的青花瓷器的青花色調出現黑暗、淺藍和飄浮的現大清嘉慶小口罐高: 6 . 9 c m

7.明末 升官發財~永保長春青花小盌

7.晚明 升官發財~永保長春青花小盌

本件製燒期為嘉靖(1 5 2 2 1 5 6 6年)至隆慶(1 5 6 7 1 5 7 2年)間嘉靖開始“官搭民燒”,民窯中精品與官窯不相上下。瓷窯址有景德鎮湖田、觀音閣、四圖裡。青料:回青,部分髮色純藍穩定。色暈散,紋飾模糊的,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過的緣故。紋飾:畫法是單線平塗,好的講究填色,不流向線外,工細。碗中心常畫有一隻鳥立在一枝花上,這是其常見紋飾,分水技法較為成熟,層次感明顯。胎釉:青亮釉,釉面不夠平整,有隱的波紋。釉面膩潤光亮,白中閃青。工藝:盤碗較不工整,盤有塌底現象,碗有種底心凸起,俗稱“饅頭底”。

本件:明末升官發財~永保長春青花小? 高5直徑1 0 . 8釐米款識:永保長春。(永保長春 "為明代嘉靖、萬曆及崇禎時期部分民窯瓷器的吉祥款。)

8.清乾隆青花福壽紋盤

8.清乾隆青花福壽紋盤

本件清乾隆青花福壽紋盤:口徑2 8 . 5厘米 (足底墨寫:四十七年( (乾隆4 7年) ) ), 敞口, 淺弧腹, 圈足。釉白,微帶青,胎潔白,溫潤質堅。盤內壁飾有二層藍地留白變體壽字紋,內底中心繪飾團形壽字,周圍繞六出如意雲,令人有工整勻稱圓滿和諧的美感。類似器物在“戴安娜”號沉船

上有發現。此類盤在德化窯的年代大體為乾隆、嘉慶時期。 (本件:足底墨寫:四十七年( (乾隆4 7年) ) )德化縣位於福建省中部,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大瓷都。德化瓷業始於唐,燒成青瓷;興盛於宋元,以青白瓷為主;明代創燒成功的象牙白瓷,如脂似玉,號稱“中國白”,享有“東方藝術明珠”的榮譽。清代,德花窯大量生產青花瓷,將窯業推向全盛。德化青花瓷,產生於明代

中葉,至清代工藝技術臻於成熟。德化青花的繁榮生產,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又以乾隆朝處於黃金時段,嘉慶時高潮有所延續,其後呈下坡之勢。

9.明【天啟】青花罐

9.明【天啟】青花罐

明代【天啟】、【崇禎】因朝廷動盪、國力衰弱,所以顧不及官窯瓷器的生產,因此官窯瓷器帶有帝王年號款的甚少。民窯瓷規模迅速擴大,質量不斷提高,瓷器仍保持外銷強勢,據《瓷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記載1 6 0 2年至1 6 8 2年間, 外銷至荷蘭瓷器達1 6 0 0萬件以上,而日本、歐洲各國、美國等收藏也較多這兩個時期的青花瓷器。在廣東省博物館也館藏【天啟】、【崇禎】的

青花瓷器較多,然而明天啟時期製作大器技術,無官民窯之分。官窯獨用的青料此朝代民窯也可以使用。天啟 瓷鑒別的簡單常用的 方法粘沙底: 天啟瓷具有明顯粘沙底特徵, 即使雙圈款的「天啟年制」瓷器也會呈現。蟲咬現象: 口沿、角邊出現釉的自然脫漏, 是天啟瓷器的特有特徵。早期景德鎮 的瓷器早已經解決了脫釉的現象,而偏偏在【天啟】 這卻是再次出現。醬釉口(俗稱口紅):景德鎮 白瓷口沿塗醬釉的現象也是【天啟】 朝首創的。 這主要還是由於蟲咬現象的出現降低了瓷器的品質, 陶工們想出了這個不是 方法 的 方法 來補救。 大量出現這一現象的應該是 崇禎 朝以後的器物,圈足:明末的修胎流為草率,除了足外壁有層層垂直的刮痕,底足 內常有明顯的以竹刀修胎留下的輻射狀跳刀,而且圈足與 碗 壁交接處,不論裡外,都可以看到似蟑螂咬過的小洞洞。青花料的比例:明末從 嘉靖 始,便從西域運來回青料,再配以 江西 的石子青,作為青花的色料。萬曆 末至 天啟 時,多用石子青描繪紋飾。鉤線採用混水技法(註1 )。

本件:明 天啟青花花卉罐,高1 2釐米用石子青鈷料,青花精品,繪畫別緻,工藝精細可愛。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青花彩繪工藝三個階段

景德鎮青花彩繪工藝發展的軌跡,分為三個階段:

一、元代至明代天順為“鉤線使用拓抹法”,

二、明代成化至正德為“鉤線使用湮染法”,

三、明代嘉靖至現代為“鉤線使用混水法”。

第一階段

的彩繪工藝久已失傳,直到上世紀8 0年代初,景德鎮陶瓷館古陶瓷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古瓷紋樣,對照仿製,反複試驗,取得幾可亂真的藝術效果,從而破解並掌握了元、明早期的彩繪工藝。第一階段的後期(正統、景泰、天順)填色時用飽含料水的筆觸拓抹塊面,產生平勻、清瑩的效果。第二階段,受此啟髮用“湮染”代替了“拓抹”。第三階段,嘉靖《江西大志· 陶書》記述了當時官窯青花彩繪:“上青用以混水,則顏色清亮。”這是迄今發現的文獻資料中最早記述的“混水”。

(二)何謂“混水”目前解釋“混水”影響最大的《簡明陶瓷辭典》(汪慶正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雲: “ 混水,亦作'分水'。青花操作工藝之一。在勾好的輪廓線內, 用含水量為8 2 9 6 %的青料填色謂混水。混水時以筆吸滿料水,依照所畫輪廓線進行填色,色分深淺,料水也有濃淡。”簡言之,混水是筆吸滿料水填色。

  

嘉靖時記述官窯各種青花料的性能、配料比例和呈色特徵涉及到混水。當時有回青、石青等青料。回青色散不收, 石青色沉不亮。把兩種性能不同的青料, 按一定的比例配出中青和上青, 分別用於設色與混水, 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中青用以設色則筆路分明, 上青用以混水則顏色清亮。” 設色即著色, 也就是依照坯體上的粉本, 用中青料鉤線描繪紋樣。因中青料含“ 色沉” 的石青稍多, 故“ 筆路分明” , 即線條清晰不湮散。《周禮· 考工記》雲: “ 設色之工, 畫、繢、鍾、筐、巾荒。” 混水即填色, 或稱為染色。清乾隆《陶冶圖說· 圓器青花》雲: “ 畫者, 止學畫而不學染; 染者, 止學染而不學畫。” 設色與混水在此處相對應的是畫與染。也即現代青花彩繪的鉤線與混水。


10.清康熙德化白釉花鳥圖瓶1 6 6 2 - 1 7 2 2

10.清康熙德化白釉花鳥圖瓶ˇ1 6 6 2 - 1 7 2 2ˇ

由於剛換朝改代,戰事剛剛結束的時候,清康熙朝代純白釉瓷並不多見,因為當時是用於彩瓷的素坯。而康熙實之官窯、民窯大量燒製白釉瓷,其釉汁的粉白釉呈粉白色,釉層較薄,不似明代肥厚,也由於釉層薄,有些還可以看到胎體璇削輪痕。還有一種也稱甜白釉,釉面光潔滋潤,呈現乳白色,但還是不及明代之凝厚,這即是康熙白釉的特色。在民窯瓷器中,還有一種白中透青且釉質滋潤光亮,顯得較為堅硬感,所以劍定康熙白釉瓷之特徵就是;胎釉捷盒緊密、胎體堅硬、無明顯氣孔、仰光透映著青白色,一般粉白釉的口沿有時會出現黃斑點或小小細針孔。白釉瓷自雍正之後的朝代就出現極少,因為大部分生產彩瓷為主。

康熙年間德化白瓷花鳥花瓶(1 6 6 2 - 1 7 2 2)

本件之型制於玫瑰克爾和約翰·艾爾斯之書中記載( 2 0 0 2年新加坡,N R。6 9 )有說明中國德化白磁-瓷器德化篇,指出這種德化花瓶和香爐的獅子面具手柄古老的圖案像經常出現在1 7 (明代及早清)世紀中葉。

11.青瓷敦厚,類玉之美 明龍泉窯 青瓷劃花鳳尾瓶

11.青瓷敦厚,類玉之美 明龍泉窯 青瓷劃花鳳尾瓶

龍泉窯;宋代六大窯系,因在龍泉市而得名。創於三國兩晉,龍泉青瓷進入鼎盛時期,胎簿釉厚有紫口鐵足的特徵,質量也精。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2 0 0 0多年,結束於清代,是中國製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銷往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明初期的龍泉窯與景德鎮窯相同,仍依朝廷定樣燒製,一定數量的宮廷用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屬清宮舊藏

的明代龍泉窯青瓷即是明初龍泉窯所產宮廷用瓷的遺存。蒙古族於公元1 2世紀中葉崛起於北方草原,歷經半個世紀,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元朝大帝國,對外貿易大為發展。外銷瓷需要量劇增。依據考古資料,元代龍泉窯青瓷窯址已

達到2 0 0餘處,1 9 7 6年和1 9 7 7年在韓國新安海域打撈陶瓷器共計6 4 6 3件,其中龍泉青瓷3 3 9 6件,這些青瓷來自龍泉系產地,如麗水、慶元、雲和等地,大多數是元代的,而明代龍泉窯青瓷的燒製上基本承接了元代的刻、印方法,明代又恢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而外底無釉。

明龍泉窯 青瓷劃花鳳尾瓶 ,3 7厘米,口沿1 6厘米鳳尾瓶,取鳳尾尊的特點逐漸演變而來,起自明末。喇叭狀大撇口,口部為全器最寬處。長頸、圓腹,脛部瘦,底略侈,圈足外底無釉,曲線富於變化,豐盈而標緻。釉層略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澤強,釉色綠中帶棕,接近艾綠。口內飾二道凸弦文,外壁以劃花為飾。口下劃刻三道弦紋,頸部為折枝花卉二組;肩作卷雲紋,腹為二折枝花葉,脛部為細蓮瓣紋。紋簡略,線條弱,多留白。釉淺淡透明,多開片。完整無損不失整體之美。

12.溫溫玉色照瓷甌~元代黃龍泉窯香

12.溫溫玉色照瓷甌~元代黃龍泉窯香

龍泉窯生產歷史長達1 6 0 0多年,瓷器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顏色釉瓷器品種。由於施釉往往多次,釉較厚,玻璃光感很強。南宋可謂龍泉窯的黃金時期,青瓷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南宋晚期,由於北方製瓷技術的傳入,龍泉窯結合南藝北技,創造了青瓷史上的頂峰。南宋龍泉窯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傳承古代青銅器演變而來的,如尊式瓶、鼎式爐等。雖然元代被漢文化所同化但對於精緻細膩的藝術卻不那麼熱衷,但瓷器仍然是貴族生活不可或缺的點綴。元代的龍泉窯依然為宮廷和貴族燒製瓷器,元後期,隨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劇,嚴重影響著青瓷的生產。此時青瓷器的胎骨逐漸轉厚,且較粗糙,大量實物資料表明,元代仍是龍泉窯的興盛時期,元代龍泉青瓷器,體形無論大小,其造型都渾厚古樸,且略顯粗獷笨重,這是元龍泉瓷共有的特點。 最重要的是元代龍泉窯生產規模的擴大,燒窯技術的改進,瓷器種類的多樣以及裝飾花紋的精美,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代。 龍泉窯系在明代仍被稱為「民窯巨擘」,在品種、形制和裝飾手法上獨具特色。 元末明初,故而景德鎮窯業競起

本件:元代黃龍泉窯香爐 ;高4 . 8厘米,直徑1 0 . 8厘米胎骨厚重,然製作工整,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口緣和圈足底端旋修細薄,給人以輕巧之感。特別是將傳統的高鈣石灰釉改進為高溫粘度較強的石灰鹼釉,並運用多次上釉的工藝,在胎料中摻加適量的含鐵量高的紫金土,使足底露胎部分呈現一圈纖細的朱紅色,是龍泉青瓷的一個特色。“百圾碎”的細密開片,由於青釉釉料中含有鐵氧化物,在還原氣氛中沒有完全燒成時,釉便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黃色,但晶光顯露,滋潤如堆脂,別有一番風韻。冠以“黃龍泉”之名,其中高檔的黃龍泉甚至堪比梅子青,殊為珍貴。

13.含蓄之美~宋代黃釉鬲式爐

13.含蓄之美~宋代黃釉鬲式爐

龍泉窯,創燒于北宋早期,興盛于南宋,發展 于元代,衰弱于明代中後期,終止于清初,龍泉窯屬南方青瓷系統,以今浙江東部甯紹地區的紹興、上虞為

中心, 已經形成了一個早期越窯青瓷體系。 五代、北宋時 期,又以余姚為中心,再度形成一個以燒制所謂秘色瓷的越窯體系。 與越窯同時燒制青瓷的還有婺窯與甌窯。 龍泉青瓷是在繼承越窯等窯系的制瓷 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龍泉窯素以釉美而著稱,釉色主要有粉青色、 豆青色、梅子青色,還有黃綠色、灰綠色、菜綠色 等。 古代龍泉青釉大體上可分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前者見於北宋以前,後者見於南宋和 元、明。

本件宋代黃釉鬲式爐:高7 8厘米寬1 0厘米

龍泉窯瓷的精品。 黃青色施釉厚,色且潤澤、保存佳。 器型渾厚莊重,制作規整精良。 其造型都古樸,雖然略顯粗獷笨重的石灰鹼釉,但通體毫無裝飾,晶瑩而內斂,三足外撇,十分敦實,且皮色溫潤,手感沉穩,爐身短小而有質感,三足粗壯,晶瑩剔透的自然開片,非常內斂美觀,令人愛不釋手,為案上賞瓷佳器。這是宋元龍泉瓷的特點。( ( 開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因有:

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而形成的,開片又稱冰裂紋, 按顏色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自然的開片紋痕不會深入到胎骨,僅在釉的表面形成開裂) 。

14.光緻茂美 色如青天 明代青白釉爐

14.光緻茂美 色如青天 明代青白釉爐

湖田窯(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是中國古代的著名窯場,《陶

記》、《南窯筆記》、《景德鎮陶錄》等古文獻中都有關於這個瓷窯的記載。 窯址在景德鎮市東南競成鄉湖田村。 瓷品種類在各代中為;

五代: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兩類。

宋代:已無灰胎青瓷的生產,全是青白瓷。然南宋後期,釉色有白、青兩種。 而青白瓷胎薄質堅,釉色如青天,故俗稱「影青」,有一種類似青白玉的美感。 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湖田窯瓷器胎質細密,工藝精湛,釉色瑩潤,聲響清脆,完整器物市場價格高昂,在許多博物館,對湖田窯上品殘瓷備加呵護,即足以證明其收藏價值。辨別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時,觀察到明代中期其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緻,此種接痕多不明顯。 在斷代辨偽的燒製方式中有著相當重要的項目之一。

本件:明代青白釉筒式爐:筒式爐宋代始燒,爐身作筒狀,上下部各飾弦紋一道,小足呈三角形。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細膩而且很少含有雜質,高8 8 c m。

15.龍泉窯 青瓷劃花燈籠瓶

15.龍泉窯 青瓷劃花燈籠瓶

早清 龍泉窯 青瓷燈籠瓶燈籠瓶因形狀似長圓燈籠而得名。所謂「明代"處州"龍泉官窯」瓷器,是指紋樣精細,釉色瑩潤、器型龐大,於造型、紋飾與景德鎮明代禦窯廠生產的宮廷用瓷近似,但又與一般龍泉窯燒製的普通民用品稍許不同的瓷器。 而這批瓷器到底是官窯、還是民窯,依據宮廷要求生產的貢瓷,然而明代龍泉窯的瓷器供官方使用。雖明代文獻史料中也是有所記載的。 《明會典》中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 」據此,說明"處州"在明初確曾承擔過宮廷的生產任務,而且是根據朝廷定發的式樣,按要求燒造。2 0 0 5年前原本還存有爭議。 直到2 0 0 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聯合對"人窯楓洞岩窯"址進行發掘,找到了一系列明代燒造宮廷用瓷的實物,經過與兩岸故宮傳世品對比,確定龍泉窯應為明初製品

本件:早清 龍泉窯青瓷燈籠瓶 :高2 5厘米、直徑1 1米。唇口外撇,短頸,豐肩,弧形腹,近足處內斂,圈足無釉、足底露胎,色赭。整體施釉青翠,釉質厚薄不均,器身有冰裂開片,暗刻纏枝菊花紋,劃花手法隨意灑脫。釉層肥厚、潤澤。處積釉明顯,釉中氣泡多且無層次,開片細紋有時間痕跡,時代特徵明顯。


16.元末明初龍泉碗

16.元末明初龍泉碗 直徑14.8cm

17.元代磁州窯 茶葉末梅瓶

17.元代磁州窯 茶葉末梅瓶

宋元代磁州梅瓶,原稱經瓶,本是盛酒器物。器型小口是特點,圓唇,短徑,豐肩,肩以下漸收斂至足底。梅瓶形體的主要部分圓球體實體空間大,以求得最大的容量,較能增大,盛酒量。梅瓶胎體自腹部向下厚度逐漸增大形成厚重的足部,以提升瓶之重心,增其穩定度。梅瓶之器型,亦因穩固,且亭亭玉立的造型美感,極獲得收藏者青睞。

本件梅瓶(磁州窯系~茶葉末色釉)高3 0公分,挺拔俊秀、茶葉末釉色溫潤,包漿自然,胎釉堅密溫潤,保存完整,且時代特徵明顯,為元代以上時期製品。此磁州窯酒器,賞心悅目之感,油然而生。觀賞此瓶器型極為之端莊、清純,典雅、秀美。其中尤以洋溢著宋元文化神韻,感謝好友讓藏之。 梅瓶優美線條簡潔,在收藏界獲得極高評價,國際學者認為宋磁州窯梅瓶,可與定窯碗、鈞窯瓶與玉壺春瓶、汝官窯青瓷插花瓶、南宋官窯花瓶等相媲美,在中國陶瓷史上,是非常美的作品器物的代表之一。

18.甜白恬靜 白柚瓷盤

18.甜白恬靜 白柚瓷盤

本件元代以上之定窯白釉,口徑1 1 c m,碗敞口,深弧腹,通體施釉,釉色米白,外型,胎甜白恬靜 體堅薄,敲之清脆金屬聲,整體完整,釉色古樸,絲毫未見生硬光澤,只惜延口有三點於製燒時留下三小汙韻,但不失去欣賞之雅味,局部可見少少許?淚痕狀?積釉。據;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載:"古定器"外有淚痕者是真"淚痕"是瓷器在燒窯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現象,透明釉在高溫熔融狀態下因重力垂流,積釉處形成蠟淚或玻璃珠狀凸起,猶如"淚痕? ",是定窯白瓷的典型特徵之一。


19.低調奢華~鈞瓷之美 元代天青鈞窯盤

19.低調奢華~鈞瓷之美 元代天青鈞窯盤

鈞窯,址在禹縣在北宋時候是陽翟縣,金稱鈞州、明萬曆三年(西元一五七

五),神宗朱翊鈞諱,改稱禹州。鈞窯的鈞字,有寫成均字者。鈞窯是屬於北方青瓷系統的一種瓷器。北宋的徽宗時期開始燒造鈞窯,因考古發掘在北宋的地層中出土了大量鈞瓷殘器,跟故宮收藏的鈞窯瓷器相同。宋代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窯,鈞窯瓷器以釉色著稱,其瓶、爐、碗、盤之器,釉色有天青、粉青和天藍的色澤,少數作品也出現以銅紅為彩,在青藍色的釉面揮灑出彷如霞紫般美麗的圖畫。因素燒及多次施釉的步驟,故燒製過程中,若先前一層釉彩出現裂隙,為後來添加的釉彩給填補上去,等燒造完成之後,釉面

上會出現「蚯蚓走泥紋」,形成鈞釉的特殊紋路,而釉面的氣泡很多,形成明顯稷眼。元鈞瓷胎色方面;由斷面觀察多呈深灰色,甚者呈黑灰色。據文獻記載,河南禹縣鈞台一帶的窯口溫度高燒制的鈞瓷胎,釉色以天青或月白為主。圈足寬厚,內外不施釉,修足為內側向外斜削,外側豎直削,足根平切後裏面稍高,足圈外壁稍低。口沿為圓狀並光滑,因垂釉褐灰黃色。本件:元代天青鈞窯盤;高5厘米,直徑2 0 . 5厘米通體罩施天青色釉,釉層勻薄,釉質乳濁,釉表稷眼多而清晰。施釉不到底,,圓足近圈足处露胎,盤內同樣施釉不及底,露胎處以上有較厚的積釉痕,多的一側更為顯著。斂圓口,口沿一道細稜,呈淡褐色。淺弧壁。

20.南景德 北彭城 宋元 磁州窯繪紋梅瓶

20.南景德 北彭城 宋元 磁州窯繪紋梅瓶

磁州窯是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在宋元時期成為六大窯系之一。磁州窯;北宋期間於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燒製的一種民間瓷器。其中又有磁縣一地,

故名磁州窯。窯址大都集中在河北省觀台鎮及彭城兩地,北宋時均屬磁州境內。此河南的登封窯、禹縣扒村窯,以及山西的介休窯都是重要產地。磁州窯獨具趣味、奔放浪漫,製作者性滿溢流露,表達自然,猶如文學的浪漫與古典,所繪製之工筆與寫意,純淨淡雅、寧靜古典。而磁州窯釉胎比其他瓷器粗糙厚重,色彩單調,在宋代一直被視為民間用器,磁州窯(觀台窯址),豐盛多姿。於造型、色彩、釉上文字圖畫顯示出無限野趣,是陶瓷工藝的一大異數。欣賞收藏磁州窯,如又了解其的文化歷史背景,將使更為滿足感。依據台

北:文津出版,1 9 9 6。書內指出遼人愛用這幾類瓷器原因有三:「其一遼的疆域裡的瓷土和北方瓷土同屬坩土,原料的質地很大程度上決定瓷器的品質和風格。其二遼人沒有發達的製瓷手工業。工匠來源於漢人區域內們工匠。其三與磁州窯和定窯最接近,兩窯的藝術品格與遼人的風俗愛好吻合。」頁2 5 8。磁州窯釉彩繪的特色,以白地黑花為典型裝飾代表。花葉相映成趣,花卉

為牡丹、蓮。白地則施用一層白色化妝土,黑釉近似褐赭色,繪製的瓷器以梅瓶或罐最多,

本件梅瓶:元末明初磁州窯梅瓶,彭城窯(彭城窯,古代北方民窯,磁州窯的中心窯場之一。彭城窯創始於宋,經過金元的發展,在元末明初達到頂峰,並且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窯地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畫法有白地黑花、白地赭花、灰地白彩、刻劃花等等,花紋也以簡化的折枝花為主。),注重瓷器裝飾藝術,粗瓷細做身姿挺拔,線條優美。下腹細長,脛部稍外侈,深臥足。肩腹部裝飾三層紋飾,紋飾之間用寬粗的弦紋間隔。筆觸自然流暢,古典優雅,富有濃烈的鄉土氣息。直徑15c m

21.平凡中發現不平凡 明仿哥窯案桌小案

本件:明代嘉靖仿哥窯:高5 . 5厘米

22.明仿哥窯案桌小瓶

22.明仿哥窯案桌小瓶

五大名窯,即官,哥,汝,定哥窯按釉色分,可分為青哥、白哥、米哥三種,米哥就是米黃色釉。哥窯在元代誕生,吸收了南宋官窯和龍泉窯的成熟工藝,布上了獨特發展的窯瓷工業。從元代到明代,經清三代直到晚清,哥釉工藝不斷向前發展,並與其他釉彩工藝相結合,直至光緒官窯出現了藍哥釉描金工藝,達到哥釉的頂峰。明·皇甫錄《皇明記略》:都太僕言,仁宗監國問諭德楊士奇曰:“哥窯器可複陶否?”士奇恐豈玩好心,答云:“此窯之复不可陶。”他日,以問贊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則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 明代民窯仿哥窯:集中在成化,嘉靖二朝; ;多數為宜興歐窯作品;自然的釉面冰裂現象,是哥釉瓷釉開片的一個重要特徵,而小小細碎冰裂紋,導致一種獨特的美。這是由於土壤含鐵量高,燃燒時胚胎產生變化之故,胚胎紫黑鐵瓷色釉瓷出現足圈部瓷胚上,被稱為“鐵腳”,而口延薄釉紫色,稱為“紫口”,俗稱“紫口鐵足”。

本件:明代嘉靖仿哥窯:高1 1厘米、直徑5厘米,水平較高,其特徵是:釉色月白色釉色,閃透乳濁釉,胎質較粗,釉面平滑光潤,紋線清晰,開細小紋,口部塗有茄紫色,足端裹釉,足底沒有露胎處,足圈鐵色釉,修胎不規整,這是典型宋仿哥窯。

23.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唐朝邢窯

23.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唐朝邢窯

中國歷代十大名窯之一:邢窯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邢窯創燒於北朝時期,造型樸素大方,粗獷豪放,乃是典型的北方瓷器。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當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中稱“邢瓷邢州白瓷號稱類銀、類雪。而在唐代遺址中卻發現不少邢窯瓷。河北陶瓷學者對邢窯出土實物標本經過分析後,邢瓷不論是胎質和釉質,二氧化矽和三氧化二鋁所佔的比重都是相當高的,乃經過高強度的焙燒溫度,據估算,邢瓷的胎質和釉質,是經過1 3 8 0℃以上的高溫燒成的。因此物測結果,為“硬質瓷”為邢窯瓷提供了有力證據,所以把薄胎細瓷的起源提前到接近第1 0世紀就開始有了這技術。邢瓷窯在臨城境內的南起瓷窯溝、北至祁村、雙井一線長達二十五華里的地帶,發現了十二處古窯遺址,而且屬於唐代的遺址區。邢瓷窯遺址在臨城主要分佈有四處:一處在崗頭,兩處在祁村,另一處在西雙井。都發現有邢窯遺跡、白瓷碎片、窯具、柴灰等。因此唐代邢窯遺址中,出土較完整的白瓷器物有:玉環底碗、玉壁底碗、瓷馬殘件、執壺等文物。臨城,唐屬趙州。自隋至唐武德四年,內邱也屬趙州,於武德五年後屬邢州。唐朝人李肇的《國史補》上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故此過去許多瓷史研究者都認為邢瓷的窯址應在內邱。李肇所謂“內邱”,當是泛指這一帶。今天在臨城境內唐代邢瓷窯址的發現,大量盛唐乃至初唐時期的實物標本的出土,填補了中國瓷史研究中的一項空白。1 9 9 2年出版的《中華文明史》記載,唐代白瓷“河北臨城邢窯最有名”。1 9 8 2年至1 9 9 4年底,中國內丘縣文化館業務人員在內丘縣境內又查出邢窯遺址2 0多處。

本件邢窯:瓷胎質堅實,胎質細緻潔白,釉光柔和,器內施滿釉,釉質凝厚瑩潤,施釉均勻,潔白明淨,類似和闐羊脂白玉,器外釉不到足,保存非常完整,小?雖然未施紋飾,卻也更突顯釉質之美、樸素淡雅氣質。好友相聚或獨自一人,泡杯好茶,欣賞如玉般的邢窯瓷,充分體會【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的氛圍。直徑13.5

24.色彩絢爛~元代天青紫斑鈞窯大碗

24.色彩絢爛~元代天青紫斑鈞窯大碗

鈞窯堪稱中國古代北方地區最重要的陶瓷窯場之一。明代晚期,隨著文人品評,官鈞窯瓷器(或稱鈞官窯瓷器、陳設類鈞瓷)逐漸入列古代名窯,清代又被說成是北宋名窯,後稱;鈞、汝、官、哥、定窯合稱“宋代五大名窯”。鈞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燒出其他顏色(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如而鈞瓷的名貴正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燒製過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鈞瓷無雙”的說法,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燦若雲霞的“窯變瓷”。其實鈞瓷並非是只一種“窯變”,尚有天青、天藍、月白等純色釉品種,只不過這種帶紅色彩斑的“窯變釉”最美麗動人、華麗與質樸、最具視覺衝擊力。

本件宋元代天青紫斑鈞窯大碗,全器內外滿施天藍釉,釉質勻潤清澈,凝厚滋潤,釉面密佈細小開片,口沿釉薄處微露胎色,古韻十足。碗體以天藍色釉,並塗抹含銅釉藥,經高溫還原後呈現紅、藍、紫色的斑塊,其碗內有四片彩色紫斑塊,有如抽象畫。圈足寬厚,內外皆不施釉,內側向外斜削之切削方式,外側豎直削,足根平切後裡面較高,外面較低,挖足後足心留有一明顯乳突痕,乳突周圍可見疏密不一的旋紋,口沿較厚,成圓狀而光滑,然而垂釉而呈淺褐黃色寬帶邊。是古代漢族,藝術精品的呈現。本件經鑽兩小孔測試(牛津認證有限公司熱釋光測試)為元代鈞窯。

25.一剪梅花 萬樣情 元 卵白又雙耳堆梅花瓶

25.一剪梅花 萬樣情 元 卵白又雙耳堆梅花瓶

元朝(1 2 0 6年〜1 3 6 8年蒙古族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 元代瓷器具有獨特草原民族風格,其瓷釉之青白瓷為堅致,細密,胎體較厚;施釉略厚,不透明,胎子很白,釉色白中透青,因類似鵝蛋,故有卵白釉之稱〔元代崇尚偏白乳濁的卵白釉〕。瓷體光素無紋的以外,也有用刻、劃、印、堆塑、點彩、鏤雕等方法裝飾燒製。

元代官窯瓷器;有三大品類:釉里紅、青花、卵白釉等【樞府瓷】,為景德鎮所設立的【浮梁瓷局】窯燒製作。而元代外銷貿易、因中西交流頻繁,外銷到中東眾多伊斯蘭國家。然而;明《新增格古要?》中提出;卵白釉瓷器上還有『太禧』、『福祿』等銘文,然而大多數器物上則沒有銘文,因此清【景德鎮陶錄】中所列『樞府窯』條目當是不確切的,而將這類器物稱作樞府器或卵白釉器則較為恰當。燒造卵白釉器的窯址目前已在景德鎮湖田地區發現,卵白釉器從元一直燒造至明代早期。

本件:元代景德鎮卵白釉雙耳堆梅花紋瓶胎釉,胎質細膩潔白帶青,通體施青白釉,胎體厚重,是含鈣量低,含鉀、鈉成分高的石灰鹼釉。瓷器的裝飾以腹側堆梅花一枝,塑造疏朗大方,圖案題材較簡單,製作精進。而肩頸處「S」形雙耳,貼塑折梅花的布局得體,給人以樸素和諧的美感。明清時代常用於瓷器上堆花裝飾法,於宋元朝代早已盛行此類技法,其製法是用筆沾取同坯體相同之泥料,堆上各種凸出的花紋在瓷體上,在將其上釉焙燒,完成一件樸素典雅的擺飾品。目前在江西省博物館藏、南昌市博物館藏 、重慶市博物館藏( 1 9 5 4年重慶市上清寺元貞四年(1 2 9 8年)墓出上)、故宮博物院藏

. .等等都有相同花飾。

26. 北宋定窯小盤

26. 北宋定窯小盤

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汝窯、鈞窯、官窯、定窯、哥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瓷器特點:定窯的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而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是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北宋早期白釉常白中閃青,之後則白中微泛黃,呈像牙般柔和質感。這是由於以煤取代薪柴作為燒窯燃料、窯爐氣氛由還原轉向氧化所致,它是北方地區製瓷業的重要技術革新。

本件:定窯白釉花口盤,胎質薄而輕,北宋,直徑1 0 . 3 c 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有一相似)。盤口呈六瓣葵花式,口沿無釉,斜壁內收,平底。通體施白釉,釉色純正,外光素無紋。定窯是宋朝五大名窯之一,定窯的工藝水平很高,原料加工篩選精細,燒成後胎體潔白細膩,釉色瑩潤勻淨。

27.五代 白瓷(定窯)

27.五代 白瓷(定窯)

五代白瓷(宋元 定窯 前身),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極堅致,釉呈米色,不太透明,施釉極薄,可以見胎。釉色潔白晶瑩,此大碗外部及碗內及碗壁,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專家稱為蠟痕,因釉的薄厚不勻,有的下垂形如淚跡。釉色隱現著黃綠顏色。而在碗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呈現自然痕跡。足底未施釉呈現竹絲刷痕,刷痕為同心圓。定窯是唐宋時期的著名瓷窯,以燒造精美的白釉瓷器聞名於世。唐五代是定窯的創燒和發展時期,可以將其分為二期。第一期為9世紀中、晚期,是定窯的創燒時期,燒造的瓷器品種多而復雜。第二期為9世紀末至公元9 6 0年,是定窯的發展時期,燒造的瓷器品種以白釉瓷器為主。

註:

五代是指9 0 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 6 0年,趙匡胤之陳橋叛變,黃袍加身

28.元 河南黑瓷茶盞

28.元 河南黑瓷茶盞 河南黑瓷茶盞:色黑如漆,釉色瑩潤,質地細膩,釉面淨亮如鏡,輕敲叩之,其聲圓潤清脆悅耳,黑釉瓷在宋金時期極為盛行,這與當時的鬥茶有關。蔡襄在《茶錄》中說:茶色白宜黑盞。黑釉瓷盛裝茶湯,利於觀察,易於辨認,與白色茶沫色彩反差強烈,賞心悅目。而這只茶盞( 1 8 c m高6 c m )敞口,淺腹,矮圈 足。土黃色胎,內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部,碗內有點點片狀的紅褐色斑紋,胎釉結合緊密,整體造型飽滿,斑色濃郁沉穩。足底有文,(文四)墨寫,這些文字可能代表窯主、製工、物主的姓名、產品的數量規格等特殊記號。這種風格獨特的黑釉瓷,目前價格尚平易近人,但是在高古類裡,將是潛力品種。然欣賞古陶瓷,除了記起自古文化(物)傳承外,也欣賞古瓷的年深日久釉面,光澤變得溫潤柔和,即使看上去釉面仍然十分光亮,但呈現出釉色有一種散光現象,表 面好象罩有一層極薄的透明膜,行家稱蛤蠣光,使賞者有自然、樸實,穩重大氣不失為細膩典雅的美感。雖置身在現代叢林裡,卻有古意盎然的感觸,使人放鬆心情。

29.宋 磁州窯花卉碗

29.宋 磁州窯花卉碗

官窯與民窯其實並無優劣之分,僅是品味有別,猶似文學的浪漫與古典,繪畫的工筆與寫意。磁州窯釉胎比其他瓷器粗糙厚重,色彩單調,磁州窯大放異采,與宋遼金三朝變有密切文化關係。西夏陶瓷雖具磁州窯風,但靈武磁窯堡出土的低溫黑白釉陶瓷,胎釉方面都遠遜河北磁州窯。中國北方自唐五代始,製瓷業就集中在河北的邢(河北邢台市)、磁(河北磁縣)、定(河北曲陽縣)三

州。其中磁州窯在宋遼金三代民間大量生產,北宋期間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燒製的一種民間瓷器。其中又有磁縣一地,故名磁州窯。然而磁州窯釉彩的工藝特色,是以白地黑花為典型裝飾代表。花葉相映成趣,花卉為牡丹、蓮、菊最多,更常纏枝或枝葉相捲,磁州窯風格自遼代開始便與宋朝重疊滲混,而磁州窯溶合關外民族的草原大漠性格, 使民窯風味更為活潑盎然。

本件宋代磁州窯花卉繪碗1 8 . 5 c m :敞口,弧腹,腹下漸收,圈足。碗內兩調條紋環繞,筆觸自然流暢,線條近碗延口,外碗壁花卉圖騰,繪予黑褐二色,黑色花葉,褐色花苞,通體施白色化妝土,然後再罩透明牙黃色釉,掛釉不及底足。是件大碗用色清麗且紋飾優雅有致,具有奔放灑脫的藝術氣息,擺飾於鏡廚當中,有種淡淡清幽感覺,本件開門見山的宋代磁州窯,有種思古情懷,宋朝(9 6 0年2月4日1 2 7 9年3月1 9日),距今8 0 0 ~ 1 0 0 0年之生活用品,著實令人思古幽情。

30.南宋 福建青瓷碗

30.南宋 福建青瓷碗

考古發現證明,福建地區製瓷業始於南朝,經考古調查發現的這一時期窯址有

福州懷安窯、晉江磁灶窯;並且其窯業遺存都延續至唐、五代甚至到宋元時期。晚唐、五代時期,福建地區製瓷業的產品為青瓷,主要受到浙江越窯的影響這一時期福州懷安窯的青瓷已經外銷到日本九州地區(大宰府、鴻臚館等),開始了福建陶瓷外銷的歷史。

本件:南宋 福建青瓷盤:數量很少。圓唇,口微撇,斜弧腹,圈足規整,足端圓。灰白胎,青綠釉,通體冰裂紋,內滿釉,外釉施至足內壁;內壁上下分別刻劃一道弦紋、內底刻劃一折枝蓮,外壁刻劃一道弦紋、上面飾均勻篦劃紋。口徑1 7釐米,足徑 5 . 4、高 5 . 3 釐米。

根據上述青瓷器的胎、釉、紋飾及製作工藝特徵,初步推斷其為南宋早、中期福建北部(松溪、浦城一帶)窯址的產品。資料來源:北土龜礁一號”沉船遺址 : 沉船遺址位於莆田南日島東北面的一處礁石(當地稱為北“土龜礁”)的北面,沉船遺物分佈範圍約 5000 平方米。水下考古調查發現,沉船殘骸埋藏較淺、保存較差,露出海床表面的殘存船體構件長 10 余米、寬約 1 米,僅存一道隔艙板。由於遺址被破壞較嚴重,僅在海床表面採集到一部分瓷器和銅錢、發現 2 塊碇石((碇石?定船身的石?或系船的石礅)。註1“北土龜礁一號”沉船遺址採集的瓷器絕大部分為青瓷,胎色淺灰、灰白,內外滿釉,釉色大多青綠、少數泛灰或褐,大部分的釉面通體冰裂紋,雙面刻劃花裝飾;器形

以碗為多,此外還有少量盤、碟等。(註2 : 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2 0 0 8 年莆田沿海水下考古調查簡報》《福建文博》2 0 0 9 年第 2期)

 

31.元 鈞窯小碟

31.元 鈞窯小碟

鈞窯為宋、元朝代名瓷之一,以俱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格,器物外形優美流暢典雅,韻味十足,胎質非常堅實且細膩,輕敲叩之,其聲圓潤清脆悅耳,胎有灰色胎,紫褐色胎等,以深灰多見。器物外底部常塗以芝麻醬色釉圖中此筆舔(洗)造型極為簡約,形制精巧少見(直徑1 0 . 5 c m ),是屬於鈞窯變色釉,通體施天藍釉,器壁施釉不及底,底足經過削制顯露出細膩緻密的香灰色胎。釉面光澤並帶有少量氣泡,口沿處經窯變形成了深黃褐色,流淌的藍釉與月白釉互相映照,猶如白雲倒影於海面,天光雲影共徘徊。褐、白、藍相互輝映,斑駁絢爛。此筆舔雖小巧形制,卻充分顯露出鈞釉的瑰麗,釉色燦爛,宛若朝霞,格外古樸雅緻,收藏完整無嗑,值得獨自清靜時刻觀賞之。鈞窯釉色一反光,實在困難拍出美麗色斑。

32.南宋 吉州窯茶盞

32.南宋 吉州窯茶盞

吉州小碗( 1 0 . 5 c m )吉州古窯興於晚唐,經五代、北宋,鼎盛於南宋,元末終燒,有1 2 0 0多年的燒造歷史。

本件吉州小碗( 1 0 . 5 c m ),平底,底沿凹刻一周,與底部均露米白色胎,墨寫吉字,裏外壁均施明亮的褐色釉,釉色自然古樸。年歲久遠,泛光顯得柔和。口沿淡褐色釉邊。足底未施釉呈現米黃色含砂胎,胎質感覺.

33.南宋 青白瓷印花纏枝牡丹花紋瓶

33.南宋 青白瓷印花纏枝牡丹花紋瓶

高2 3厘米,直徑1 3厘米。折沿口,長頸,鼓腹,撇足,足部較深。頸部飾一道淺弦紋,上腹部壓印一束蓮,姿態搖曳生動,主題突出,下腹部為仰蓮瓣紋,老

器特徵明顯,釉面溫韻。此"南宋青白瓷印花纏枝牡丹紋瓶"施青白釉,釉色青帶黃。足露胎,胎質稍顯粗鬆。器型簡練,典雅別緻,充分反映了,宋人崇簡淡、尚素樸的審美情趣。

這件盤口瓶,老實說:乍看之下並不討喜,但是擺設久後,偶而細細觀看,卻也發現仍有青釉佈滿凹陷處,也沒那麼排斥,古古的,素素的,不搶眼,但耐看,雖然並非高價品,原因是數量還不少,但是只要是到代的還是值得收藏。

34.單色之美 極致釉惑 早青仿哥窯雙耳葛式罐

34.單色之美 極致釉惑 早青仿哥窯雙耳葛式罐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徵的相似點 明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說到:「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 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 」這些描述對宋代官窯瓷器的外觀特徵進

行了高度的概括。宋代 官窯及明清仿官青瓷釉主要呈現為青色,濃淡不一。 釉面普遍有紋片,紋理大小疏密不一。 釉面質感 似玉,大多數器物口沿釉薄,露出一定的胎色,呈現「紫口」現象。紋片:有些樣品紋片粗細較為均一,顏色為黃色;有些樣品有著“金絲鐵線”紋片,即粗的黑色紋片和細的黃色紋片。大多數樣品都有,顏色更淺甚至無色且更細的紋片,這些紋片在顯微鏡下呈極淺的黃色或無色。而對比宋代官窯瓷器與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紋片,發現宋代官窯瓷器釉的紋片普遍短且密,而明清仿官 瓷器釉的紋片稀而長,除此以外,明清仿官瓷器較宋代官窯瓷器釉的紋片 直,彎曲度小。縮釉:大多數宋代官窯與明清仿官瓷器釉面都有局部無釉的現象,即縮釉現象。 縮釉的形狀一 般為圓形或橢圓形,面積或大或小,也有形狀為長條形,一般多出現在器物底與壁交界處。( (摘自《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顯微特徵》) )。

34.本件早青仿哥窯雙耳葛式罐~明清仿官窯雙耳葛式罐,高1 3 . 5厘米雙耳葛式罐:土脈細潤、但青帶微紫粉紅色,體薄,鐵足(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宋代瓷器以其「韻味」為賞心悅目,也以平淡、生動、意趣、形神兼備等詞彙,來形容它的美感相似,而蘊藏於雅靜、純樸的外貌,能讓人能凝神遐想,玩索趣味。一個人平靜獨處下,安安靜靜欣賞其造形,它的優雅,它的嫻靜氣質;這件瓷器其濃厚如凝脂的粉青釉水,其細長淡褐色開片被視如鱔血、金絲鐵線般的開片,縱橫交錯、成於天工的不規則變化,冷紋層層堆疊如冰面輕鑿的裂痕、顯現平淡與自然。

35.古樸雅緻 南宋盛名 南宋吉州窯黑釉盤口瓶

35.古樸雅緻 南宋盛名 南宋吉州窯黑釉盤口瓶

吉州窯"位於江西省吉安永和鎮"吉安古稱吉州"故稱吉州窯"因燒造地在永和鎮"也稱永和窯。 吉州窯產品的胎有兩種:一是瓷胎,有土黃色、米黃色和灰青色;二是缸胎,有醬紫色和泛青的紫黑色。。 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 通常所見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 景德鎮陶錄》記載:「江西窯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吉州窯始創於晚唐,興盛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而衰落於元末明初,前後約6 0 0年。 在中國陶瓷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地位。 古代吉州窯擷取南北名窯之精華,以豐富裝飾、優美造型、獨特工藝、獨樹一格,並列於外貿主要商品之一,宋元時代吉州窯已經是列入外貿重要行列地位。

本件:南宋吉州盤口瓶(高: 1 7公分 ),是件陳設器,盤口、長頸、溜肩、橢圓型腹、圈足、足牆較厚些,足底無釉露灰白色胎,頸部回紋一周,無飾紋,瓶身以黑釉為主色調,黑釉施至底部,釉汁瑩潤,釉面光潔,器型規整,製作精細,別具雅趣。 內胎不施釉,拉坯痕跡明顯,刀法簡練,瓷土淘洗不夠精細,可以看到一些雜質,胎體略顯得粗鬆一點。

36.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元 鈞窯大碗

36.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元 鈞窯大碗

元時期的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禹縣,古屬鈞州。 鈞瓷採用氧化銅為著色劑,釉色青中帶紅、如藍天中的晚霞。有一種瑩光一般幽雅藍色乳光,其色調之美,妙不可言。鈞瓷絢爛奇妙之色彩在燒製中自然形成。其開裂之紋路,似蟹爪,似蛛網,似冰裂,釉面晶瑩剔透,而紋理清細可觀。釉中更有點如珍珠,星溪銀河,光澤潤目,此乃鈞瓷舍色彩以外,另具神韻之處。宋鈞與元鈞相比較,其風格明顯不同,主要區別在於釉色上。宋鈞瓷的釉面以藍紫相 ? ?間的釉色為主,釉呈失透狀,有玫瑰紫、海棠紅、等多種色調,釉色如朝輝晚霞般極盡絢麗燦爛之致。元鈞的釉色則多閃藍色,以天藍、月眼,流釉現象較嚴重。白釉色為主,釉光較強,少有失透現象,而且釉面多棕。

本件:元鈞窯大碗 直徑1 8厘米 來源:景薰樓2 0 1 4 . 6 . 1 5春拍斂圓

口,深弧壁,外底心微禿並有矮圈足,足壁微向外撇。施釉為天紫閃藍色釉,釉色局部灰紫,釉表氣泡稯眼明顯,口沿則有一道褐色邊,施釉不到底,在釉止處出現一圈不規則的積釉痕。整隻圈足無釉,露土赭色胎,包漿厚實,碗內有兩個稷眼。

37.綠如春水初生日 鈞窯青釉雙繫罐

37.綠如春水初生日 鈞窯青釉雙繫罐

綠如春水初生日 鈞窯青釉雙繫罐金-元 (公元1 1 1 5 - 1 3 6 8年)著名

瓷窯之一。鈞窯窯址在今河南禹縣,古屬鈞州。 鈞瓷採用氧化銅為著色劑,鈞窯在燒成上採用素燒和複燒兩道工序,在複燒時先用氧化焰,當釉熔融時,改用還原焰的氣氛,由於銅的還原作用,使其出現美麗的藝術效果。據考古調查,在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燒制鈞瓷的窯口已有四省二十七縣、市。而且考古發掘證明,鈞台窯屬於官窯性質,是宮廷陳設用品。瓷藝精良,質量上乘。禹州神垕劉家門窯屬於北宋早期典型的民窯。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摺者,謂之蚯蚓走泥印,是鈞窯之特點也。鈞窯觀其色,漫無崖際之變化,乃以心領神會之意境,陶然自樂,賞以性怡,觀賞鈞瓷之獨特其樂趣無窮。宋鈞與元鈞相比較,其風格明顯不同,主要區別在於釉色上。宋鈞瓷的釉呈失透狀。元鈞的釉色,少有失透現象,而且釉面多棕眼,流釉現象較嚴重。

本件:鈞窯青釉雙耳罐直徑1 0厘米斂圓口,短頸,碩腹,尖底,矮圈足。頸兩側貼飾雙環耳,胎骨稍厚;通體罩青色釉,圈足及底部皆露土褐色胎,口沿則有一道褐色邊,施釉不到底,。元代鈞窯繼承了宋鈞窯燒造的優良傳統,色彩豐富而又千變萬化,但釉面更乳濁,胎骨中的顆粒較粗,開細片紋的現像也更多見。

38.南宋 建窯兔毫茶碗

38.南宋 建窯
兔毫茶碗口徑9.7cm

39.青中有白 白中有青 宋 影青六瓣碗

39.青中有白 白中有青 宋 影青六瓣碗

清代文集“影青”一名;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一書說:“ 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道出了青白瓷釉素胎薄,對光見影的特點“ 。而青白瓷係是江西地區兩大瓷窯系之一,其窯址,首推景德鎮,以盛產青白瓷而名揚中外。而景德鎮的特點是釉料為重石灰,氧化鈣含量高,燒制時表面流動性大,燒成物品表面光亮透明,釉薄處泛白,集釉處程水綠色。南宋中期以後,景德鎮受定窯影響採用複合支圈覆燒法,盤、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 "。胎質較北宋稍粗,釉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偏白,一類偏青。主要燒製型式有鬥簽碗、平底碟、弧壁淺盤等,而南宋中晚期碗演變為撇口弧壁形,紋飾方面南宋早期多為刻花、劃花,等。南宋碗的特徵:大口、深腹、小足為特徵。但因時代不同而底足富於變化,有圓底,圈足,平底,實足(又稱圓餅足、假圈足)等等。在宋元時期泉州陶瓷外銷,縱橫於亞非各國,有“陶瓷之路”,或“海上絲綢之路”名詞。從泉州經澎湖後轉運南洋等地區,陶瓷生產蓬勃發展,宋元時成為世界上陶瓷外銷最最重要的一個朝代,當時能擁有中國陶瓷是當時財富身份的象徵,社會地位、聲望的高低。本件:宋影青瓷六瓣碗 ;直徑1 7 厘米

40.宋 湖田窯青白瓷摺瓣紋水盅

40.宋 湖田窯青白瓷摺瓣紋水盅

早期青白瓷含鐵量嚴格控制在1﹪,胎質、氣氛(火焰)、溫度等不出問題,才能產生優質青白釉。而釉中鐵含量過高會出現黑色,控制得當才得到青色,

將釉中鐵含量提煉至最少時可成為白釉。青白瓷是北宋時景德鎮仿照青白玉而有意識的創造,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新品種。景德鎮湖田窯在中國青白瓷生產中佔有顯著的位置,以青白瓷而名聞天下。北宋初的青白瓷胎質略粗,胎色灰

白,刷釉稀薄,釉色青灰、青中泛黃,器物種類不多。北宋中晚期取得了長足發

展,胎質細膩、潔白、密實,釉層加厚,種類增多,造型趨於挺拔,裝飾多彩,早期粗獷的刻劃裝飾被北宋中晚期成熟的“半刀泥”取代。

本件:宋湖田窯青白瓷摺瓣紋(或稱花璇紋),水盂直徑約1 2釐米,完全開門到代

 

41.宋 影青印花瓶

41.宋 影青印花瓶

湖田窯之青白釉,在高古瓷器中另一稱俗稱即,影青瓷,是以含鐵量很低的

氧化鐵為著色元素。而自古青白釉稱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隱青等等。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景德鎮燒造青白釉瓷的窯廠很多,以湖田窯規模最大,其產品種類豐富,質量精良,最具代表性。青白釉因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朵奇葩。青白釉瓷胎質細潔,胎體輕薄,釉色青瑩,所印、刻的花紋迎光透視,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後又稱之為影青瓷。

本件影青印花瓶: 盆口,直頸,鼓腹,器身印有多層紋飾。高圈足,足沿外撇,覆盆足,外足掛釉,足內無釉。器身施影青釉,釉面閃青,色澤素雅,實為宋代典型器物。高1 7釐米

 

42.宋 吉州窯 手執黑釉壺

42.宋 吉州窯 手執黑釉壺

在收藏界,對具有某些特定“貓膩”的瓷器有兩個稱呼,一個叫“地雷”,一個叫“水雷”。有人事先把瓷器作舊埋入土中或是墓中,然後帶著藏家去現場像挖地雷一樣將其起出,這種瓷器叫“地雷”。把新瓷器沉入海水中或是放入沉船中,然後將在海水里泡了幾年的瓷器冒充海撈瓷出售,這種瓷器叫做“水雷”, 古玩市場上看,“水雷”的模仿對象主要是集中在海撈瓷中的高檔品―――元青花和釉里紅這兩個高價位品種上。鑑定海撈瓷與鑑定國內傳統古瓷器的方法是

基本一致的,即一看造型,二看紋飾,三看工藝。由於海撈瓷是外銷瓷,是為西方市場量身訂製的,所以它們的造型、紋飾與傳統瓷器有所不同,帶有西方文化的特色。比如說海撈瓷中的將軍罐是國內傳統將軍罐的變大、拉長版。再比如說常見的海撈瓷開光瓷盤,小盤多在2 0厘米,大盤多為3 0厘米。從繪畫上說,盤內壁圖案常見有三開光、八開光、十開光等。繪畫題材多樣,常見有花鳥、山水人物、盆花、松鶴。有的銷往中東地區的瓷器,上面還有阿拉伯文字。本件鞏義窯黑釉小壺:壺敞口,圓唇,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位置短流,對應一側有連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個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之典型特徵,而此窯還生產此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柚、綠釉小壺。

Sotheby's Chinese Art 2015. 6.2 ´Lot758¦¦Żł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黃金年代,除了舉世聞名的五大名窯及八大窯係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瓷窯,例如:江西吉州窯,河南鶴壁窯、當陽峪窯、扒樹窯、登封曲河窯、廣東西村窯、潮州窯,廣西永福窯等等。吉州窯遺址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創於唐代,盛於宋代。宋代吉州窯瓷器鑑定特徵:一、宋代吉州窯的胎質;雖不精細,有夾細砂粒的,十分堅硬,胎壁也比較厚。二、宋代吉州窯的胎色;多為紫黑色、粉白色、米黃色、淡青灰色、醬紫色等。三、宋代吉州窯的釉料;釉面有油性、釉質精細。四、宋代吉州窯的釉色;釉色一般為白色、乳白色(泛青黃)、黑色、醬色、紫黑色、玳瑁色等。五、宋代吉州窯的器型;品種較多,有碗、盞、碟、缽、玉壺春瓶、罐、爐、枕、壺、粉

盒、高足杯、三足爐、建築物等。六、宋代吉州窯的紋飾;有印花、釉下彩繪、油滴釉、兔毫釉、玳瑁釉、鷓鴣斑釉、木葉貼花、剪紙貼花、黑釉剔花等。七、宋代吉州窯的紋飾紋樣;有花卉、雲彩、波浪、人物、動物、迴紋、折枝梅、蘆草、海水、八卦、連弧紋等。吉州窯剪紙貼花瓷真贗鑑定:除剪紙水平有別外,古器剪紙紋飾與地釉(黑釉、兔毫、玳瑁斑釉等)系一次燒成。新仿品掌握不好一次燒成技術,多是二次燒成,即先燒成“地釉”,然後貼剪紙(刷一層高鐵分釉料,燒成後顏色比地釉深)二次入窯燒成。這樣的成品的剪紙紋輪廓外就產生一道黃暈(氧化鐵的呈色),而古器因沒有在地釉上刷含鐵釉藥就沒有這道黃暈。

43.宋 影青六瓣碗

43.宋 影青六瓣碗 直徑15c m

 

44.宋 青瓷刻花紋碗

44.宋 青瓷刻花紋碗

青白瓷始於北宋盛於南宋末於元,俗名青影,因其釉色青中有白,白中有青,光照見影,釉色透亮而聞名。考古發現青白瓷在宋朝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物景德鎮的釉料為重石灰,氧化鈣含量高,所使用的瓷石和高嶺土為原料。而高嶺土不能單獨使用。必須搭配風化程度比較淺瓷石的“釉灰”燒製,其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因釉料為重石灰,氧化鈣含量高,燒製時表面流動性大,故而瓷器表面光亮透明,釉薄處泛白,積釉處呈現水綠色。

宋代瓷業興盛,以景德鎮的青白系最為著名,產品主要拱民間使用和外銷,也有一部分質地細膩 胎骨勻薄、釉面瑩潤的清白瓷被官府選中用作高檔瓷。清白瓷的器形眾多,涉及飲食器、儲藏器、文房用具、照明用具等等。碗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日用器皿,北宋早中期由於朝代變遷,文化的差異,代替了五代時期的“唇口大足碗”。北宋後期和南宋早期,碗的器壁與圈足趨於降低,淺弧壁碗開始風行,這一時期,斜壁小底碗也是景德鎮較為典型的產品,口經大,圈足小,器璧斜而高,

外觀挺拔秀麗。這類碗是用做飲茶的,與當時即飲汁又品茶末的文化有關,因為這種碗喝茶,易幹不留渣。本件:宋青瓷刻花紋碗 直徑1 7釐米侈口。弧腹,細圈足。內底刻有花紋。內外施青白色釉,釉層均勻滋潤。

45.明 龍泉三足香爐

龍泉香爐

出處:麥克爾.史蒂文森

直徑1 9 c m

明朝1 6世紀( 1 9 4 7 - 2 0 1 1收藏)

46.宋 吉州窯白釉瓜稜罐

46.宋 吉州窯白釉瓜稜罐

吉州窯位於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境內,隋至宋,吉安稱吉州,故名。

晚唐時期以燒造醬褐、乳白釉瓷器為主。從北宋開始,醬褐釉瓷停燒,乳白釉瓷繼續燒造,但形制已發生變化,同時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種。這一時期的乳白釉瓷有澀圈、高圈足、瓜棱腹碗、是北宋常見物。碗、缽、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澀。吉州窯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窯的米黃色含砂胎。

吉州窯古陶瓷的胎質特徵:

1 .吉州窯胎質“粗鬆,似陶” ,因胎土在贛江邊的沙丘地上,無法避免

砂粒進入瓷土,因而胎質中含砂量大,使胎質粗鬆吸水力強,粗看似

陶,但敲之具金屬聲。器底及圈足,因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時易產生阻

刀、跳刀現象。

2 .因釉料稀,易下流,口沿易顯現淡淡的黃線圈;因上釉稀薄,也因釉

與胎冷卻快慢溫差不同影響,幾乎有不規則的冰裂現象,因上釉稀薄,

坯胎吸附過多,釉面形成肉眼無法看見的缺釉毛孔,顯得粗糙乾澀,有

如“雨花石”見水就亮的特質,乃為特有的釉澤現象。

3 .吉州窯產品“多露胎骨” 北宋以前為防止釉粘連,均施半截釉。南

宋前期,釉不及底的形態;南宋中期以後,由於有了墊圈厚薄規律,形成

了除圈足內無釉,器內外施滿釉的形態。

本件:吉州窯白釉瓜稜罐;釉色白中閃黃,釉薄不及底,器形為圓形,造型獨特,古樸典雅,胎體厚薄適中,修胎規矩,釉色柔和潔淨,通觀該罐,其造型小巧玲瓏,裝飾獨具,藝術氣息濃郁,頗具小器大樣之感,令人愛不釋手。

S o t h e b y ' s C h i n e s e A r t´Lot758

47.宋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碗

47.宋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碗

吉州窯創燒於唐末,五代、北宋是吉州窯的發展興盛時期,到了南宋,吉州窯達到繁榮極盛時期,宋末元初,因文天祥率眾起兵抗元,三千多窯窯工從戎、封窯熄火,從此延及數百年的吉州窯,逐漸走向衰落。吉州窯產品的胎有兩種:一是瓷胎,有土黃色、米黃色和灰青色;二是缸胎,有醬紫色和泛青的紫黑色。吉州窯在裝飾技藝上,除釉上彩繪外,還有一部份是釉下彩繪,這對後來的青花瓷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而在裝飾技法上,採用撒釉、剪紙、貼花、剔花、印花、彩繪、劃花和堆塑等,古色古香藝術性極強。

本件此盤,敞口,淺弧壁,圓底,圈足。,上釉後再以刀修整勒刻出足型,小圈足,底淺凹,底心凸起。胎色米白。盤心為一團釉,團心外未施釉,。器內黑釉間飾五片黃中略褐濁的木葉紋,葉紋不清晰。匠者係先在器上施淡黃釉,而後貼上處理過的腐木葉,再施一層層富含鐵份的黑釉,入窯燒成;寫意中另有令人玩味的詩意,此係江西吉州窯獨樹一幟的作風。S o t h e b y ' s C h i n e s e A r t H o n g K o n g

48.宋 代影青蓮瓣紋壺

48.宋 代影青蓮瓣紋壺

湖田窯 :在江西景德鎮東南的湖田村,始燒於五代,終於明。為景德鎮著名窯場。五代時主要燒造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兩種,入宋以後,創燒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稱“影青”。至南宋後期,釉色有白、青兩種。湖田窯燒製的青白釉,最主要特徵;釉汁在焙燒時因粘度小而易薄處泛白,積釉處帶水綠色;釉面的光澤度強,釉層透面度強;釉中氣泡大而疏,北宋早期的釉色多帶微黃,絕大多數都是具有晶瑩碧透,色質如玉的外觀效果。而其以優質製瓷的江西高嶺土作原料,用最適合燒瓷的松柴作燃料,以攝氏一千三百度左右燒成;故瓷化程度高,顯得細膩緻密,成為當時景德鎮所產風格獨特的精瓷,足以與宋代五大名窯媲美。

宋代影青釉,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無紋,正燒和覆燒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後,出現刻花、篦點、篦劃和印花裝飾,也有少數貼塑。至南宋則盛行印花,盤碗多覆燒,紋飾題材、佈局方法明顯受定窯影響。元代影青瓷製作漸粗,顯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精細靈巧。在燒製方法上只有少數採用覆燒,絕大部分為正燒,是故,器物口部有釉,足部無釉。造型基本沿襲宋代,然盤碗底足大多為很淺的圈足,有的甚至淺近平底。元代影青瓷在裝飾上又歸於簡潔,印花減少,有的改為刻花和劃花,很多器物則又光素無花了,少數器皿出現紅褐色裝飾點。在器型上,影青釉的燒製以日用器皿為主。一般多見於杯碗盤碟、執壼、注子、盞托、瓜棱罐、瓷枕、香、盒子、蓋瓶和穀倉等,而北宋後期在定窯的影響下,採用複燒法,提高了產量,也改進了質量,有“南定”之稱。其中湖田窯的產品質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綠,紋飾也精美。

本件:宋代影青蓮瓣紋壺:高8 . 5 釐米寬9 . 2釐米壺直口、溜肩,直腹為彎曲柄。原蓋作花狀有小鈕,子母口與壺相連。遍體施影青釉,發色極佳,釉色清澈透亮,韻味無窮。

49.宋 黑釉條紋(堆白線)香爐

49.宋 黑釉條紋(堆白線)香爐

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審美追求是一種意境的表達,宋瓷則將這種自然風韻之美髮揮到了極致。宋瓷之美,美在收斂、溫厚、含蓄,強調內心的感受。宋瓷那種樸素無華而蘊含獨特的氣韻深深地吸引著收藏者的滿足慾。然而宋人的作品無不考究,意境悠深,卻也平淡天真。宋瓷雖各有千秋、各領風騷,但還是以單色釉的高度發展而著稱,其色調之優雅,無與倫

比。宋黑釉條紋(堆白線)香爐這種器型又同見於鶴壁窯與淄博窯:鶴壁窯,在今河南省鶴壁市,稱鶴壁窯,亦稱鶴壁集窯。始燒於唐代,宋、金而終於元代。鶴壁窯之黑釉帶褐斑的窯變瓷器。其斑紋多變化,時有透出兔毫狀黃棕色流紋,亦有的佈滿了油滴似的銀灰細斑點,也有的現出鐵鏽花花紋。黑釉陽線紋罐上出現的醬斑,為其特別,腹部陽線間之醬斑色,如行雲,似峰巒,變幻莫測,令人著迷。淄博窯,於山東淄博。亦稱“博山窯”。始於漢朝。北朝以燒製青瓷,青黃、青褐等顏色。唐代盛黑釉瓷,釉質晶瑩滋潤、色黑如漆。宋代燒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點釉”和“茶葉末釉”聞名並傳於世。金代產白瓷和白釉黑花、黑釉、醬色釉器等,而其黑釉白線紋器,稱“粉槓”,為宋金時期最為特殊的品種。

本件: 宋 黑釉條紋(堆白線)香爐 高6 . 3釐米、口徑8 . 2釐米敞口,折肩,弧腹,圈足無釉。器身自肩部垂直向下多條陽現的白中閃黃色線條紋。此陶瓷乃宋代磁州窯系黑釉器之特點,是用立粉的方法施白色陽線,其高出胎體的線紋在通體施黑釉後,於熔融中分離,露出白色筋線,形成黑白分明的奇觀,線條剛勁有力,有著動態的視覺效果。本件胎薄體輕,黑釉光亮異常,近乎刺眼,燒結溫度高。黑釉堅硬,密度大,色如黑漆般光亮耀眼。其胎質為白色,細膩。器內滿施光亮的黑釉,此技法要比淄博窯的立粉法邊界上整齊許多也流暢許多。,在同類型磁州窯系中鶴立雞群,具有鮮明的窯口特點,不愧為淄博窯之最”。由於釉料自然流動,使得黑釉隨著棱線的起伏呈現濃淡黑白的對比,突現其渾樸質感,大方而莊重。

50.龍泉之美 寰宇公認 元 龍泉窯貫耳連簍空底香爐

50.龍泉之美 寰宇公認 元 龍泉窯貫耳連簍空底香爐

中國的瓷器燒造史,以青釉瓷器歷時最為久遠。據清代藍浦云《景德鎮陶錄》轉引《愛曰堂抄》雲:“‘自古陶重青品’,晉曰縹瓷,唐曰千峰翠色,柴窯曰雨過天晴,吳越曰秘色,其後宋器雖具諸色,而汝瓷在宋燒者淡青色,官窯,哥窯以粉青為上,東窯,龍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絕。”其中屬龍泉窯的青瓷最具有代表性,龍泉瓷器以釉色取勝,釉質肥厚潤澤,釉色青翠而自然。

  龍泉青瓷始燒於三國,至元代邁入鼎盛,明代中晚期始衰落,其窯燒歷史達1 6 0 0多年。其釉色吸尤為引人,以著名的單色釉瓷器品種為要。其施釉多次,釉質肥厚,玻璃光感很強。龍泉窯的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白中泛青。馳名中外的龍泉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質晶瑩如青玉,青瓷色調可與翡翠媲美,是故古代青瓷釉色最高境界。

  龍泉青瓷的特點有:釉質肥厚,釉色偉正,層次變化不明顯,在有凸起的地方相對釉較薄,所以略發白。火石紅底部,圍繞著胎釉結合處方而形成,龍泉窯的瓷器表面一般不開片,有的釉面有幾條裂紋,少部分有較多的開片,大小不一,分佈自然。南宋時期,來自海外的香料很多,焚香的風尚在上層社會盛行。故而龍泉窯香爐器物規格不大而形制規整,釉色溫潤,造型均為仿古,如香爐仿自商周青銅鼎,款式典雅莊重。仿古器型的流行是南宋龍泉窯的重要特徵之一。這些小巧精雅的器物多陳設於書桌案頭,是南宋時風行的焚香用具。本件: 元 龍泉貫耳連簍空底香爐,高1 0釐米盤口,束頸,鼓腹,腹下漸收,下承三足,足下有一六邊型花足座托,肩部飾朝天耳,雙耳曲連爐口圈足連鏤空底座。底座六足外撇。造型典雅,小巧玲瓏。

5 1 . 金茶葉末釉花卉瓶

5 1 . 金茶葉末釉花卉瓶

古代制瓷工藝發展到唐代,南方制瓷業仍以青瓷為主,北方地區則盛行白瓷。 白瓷與青瓷並駕齊驅,形成了當時「南青北白」的格局。北宋時河南磁州窯形是一個大窯系,在許多窯口紛紛燒制白釉、黑釉器,目前對燒制黑釉鐵銹花

器的窯口還未能最後作出確定。但可以確定其燒制地點在河南。

本件渾圓的瓶俗稱「地雷」,也有歸納為「梅瓶」它是酒器。宋代就出現了。一直到元早期仍有這種器型,稍有不同的是,宋器較直身,削腹,口部往往起兩層,唇沿呈梯形,入金後瓶身渾圓,鼓腹,唇沿多為直筒起二至三道弦紋。黑釉上的褐彩是用含氯化鐵的含鐵礦石做顏料繪制的,燒成後呈黃褐色,但由於鐵元素較活躍,一旦氣氛掌握不好就很難燒出呈色美麗的瓷器。本茶葉末繪花紋梅瓶在火侯上並沒能掌握到十分精準程度,故而黑釉不足而為趨近黑茶葉末色,彩繪花紋部分應呈黃褐色,也因此呈現黑色紋,然而此種因色之變化過或不及的器物,反而造成另一種風味之美,於收藏者反而是另類之奇貨可居之感覺。金茶葉末釉花繪瓶高2 0 . 5釐米

52. 元 黑釉茶碗

元 黑釉茶碗

A B L A C K - G L A Z E D T E A B O W L Y u a n D y n a s t y

直徑: 1 1釐米

53 . 元黑釉茶碗

元黑釉茶碗 直徑11c m

54. 清早期 龍泉窯水洗

清早期 龍泉窯水洗 直徑20c m

55.遼代 鉛綠釉印花罐

55.遼代 鉛綠釉印花罐

漢朝分為西漢(西元前202年-9年)與東漢(2 5年-2 2 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漢代製陶分棕黃色和綠色的釉陶。燒成溫度約為攝氏800度左右,內胎呈磚紅色。釉藥中含有多量的氧化鉛,故稱“ 鉛釉 ”;陶”。開始出現於西漢中期,先在陝西中部和河南流行,西漢後期,迅速普及到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而東漢時,棕黃色的釉陶出現較早,綠色的釉陶出現較晚,但東漢時綠釉較為大量且大量流行。由於陶質不堅,釉也易於脫落或變質,目前

大都是墓園中發掘的,所以認為可能是專供隨葬用的中國的鉛釉陶始燒於戰國時期,而大量出土實例則發現於以黃河流域為主的西漢晚期墓葬,而一般認為鉛釉陶是作為陪葬的用途。與本件類似的作品曾大量出土於陝西 【1991年2期《考古學報》】、【山西 [山西省考古所侯馬工作站之《文物》,1993年7期】等記載,其發掘地是漢代北方墓葬,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及區域特徵。本件:為【西漢晚期至東漢(西元1〜3世紀)】之鉛綠釉印花罐;泥質紅陶,厚胎。除器內與底部無釉之外,整體施罩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色鉛釉,經7 0 0 ~ 8 0 0℃左右低溫燒成。釉層厚薄不均,口沿至頸部上方及近足部處施釉較薄,微透胎色而呈偏紅色調。裝飾帶施釉較厚,釉質晶瑩透亮,印花花紋及凸弦紋處可見積釉形成的深綠色調。釉中帶有許多氣泡,釉面呈現如蟬翼般的細小網狀裂紋,並反映出被鑑賞家稱為「銀釉」的銀白色光澤。最大徑下方可見不規則的流釉痕跡,顯示本件以正燒方式燒造。綠釉罐高3 9公分 經過熱釋分析鑑定,符合該年代窯製,來源: B o n h a m s 英國拍賣,雖然器型與精緻度並非現代人所稱(討喜) ,但是在收藏古陶瓷的項目中,卻也不可或缺之一件~ ~古文物。

56.古案陶為器 高林盡一 焚 唐 長沙窯雙耳罐

56.古案陶為器 高林盡一焚 唐 長沙窯雙耳罐

文獻記載和外銷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認為長沙窯興起於“安史之亂”之際(7 5 5 ~ 7 6 3年),盛於晚唐(8 3 6 ~ 9 0 7年),衰於五代(9 0 7 ~ 9 6 0年)末期。長沙窯的地下遺物,江蘇、浙江最多, 其次是河南、陝西、安徽等地,文獻記載早在8世紀末,絲綢之路,常簡稱為絲路;西漢

的張騫在前1 3 8前1 2 6年和前1 1 9年曾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然而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在盛唐時代開闢了西段【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唐代外銷瓷器大量運往內沙布林,

1 9 3 6 - 1 9 3 9年美國大都會 藝術博物館曾在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 發掘,出土有長沙窯瓷,如泰佩村( T e p e V i l l a g e )出土1件黃釉褐彩貼花對鳥紋壺。 另 外,內沙布林遺址經常遭到私人挖掘,出有 一些完整的長沙窯器物,流散到世界各地 ,而且外國也發現長沙窯瓷器以朝鮮、日本、印尼、伊朗較為豐富,泰國、菲律賓、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阿曼、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肯雅、坦尚尼亞等國,其博物館及考古發掘中都有出現出土的長沙窯瓷器。

本件:唐長沙窯雙耳壺 高1 0 . 8哩米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開細片。肩部有對稱雙耳。近足處一周及底部素胎無釉。雖胎體疏鬆、胎質較粗糙,胎壁輕薄,而內壁留有凹凸不平的工具痕。不規則卻有嚴謹的造型,雖然略顯隨意,卻讓人感覺自然暢

快,發出清新的質樸之風。單色少量醬釉瓷,雖在千年以上,仍發出釉光柔潤清亮,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雲。迵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唐代詩人李群玉,敘述著;長沙窯燒製陶器時山林焚燒、洞火沖天的壯觀情景。

唐 長沙窯雙耳罐 高1 0 . 8哩米

57.清末民窯 青花冰裂鵝頸瓶

57.清末民窯 青花冰裂鵝頸瓶

民窯是,非官府經營的,最主要是民間以商品買賣而生產的瓷窯及其產品,都是民窯。

景德鎮的民窯就最多時約有3 0 0座之多,民窯在產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窯大得多。青花瓷(b l u e a n d w h i t e p o r c e l a i 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 ,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

衍生品種。清末民窯 青花冰裂紋鵝頸瓶

B o n h a m s 洛杉磯S a l e 1 9 1 1 7 L o t . 7 3 7 2 拍品 2 0 1 1 / 2 / 6尺寸:高4 4 寬1 9釐米

瑩淨淳古 高古瓷器 展售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