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中國古瓷3

南京貨物 沉船青花碗~佳士得拍品

售價 NT$ 30,000

優惠價 NT$ 28,000

乾隆17年蓋爾德麻爾森”是一條荷蘭商船Geldermalsen,1751年12月從中國南部的廣東滿載景德鎮瓷器、茶葉、金條運往歐洲1752年1月這艘龐大的貨船在新加坡附近海域觸嶕沉沒,時光荏苒,230多年靜靜的躺在南中國海的海底,直到1986年,著名的尋寶獵人,哈徹邁克爾發現了沉船,打撈上來,後在1986克里斯蒂Christie's進行拍賣(“克里斯蒂”就是“佳士得”的前身)。

中國文物局得知消息後,國家文物局決定購買一些回來,瓷器界泰斗耿寶昌、馮先銘等專家攜帶少量美金趕往荷蘭阿姆斯特丹,多數拍品售價都在估計的10倍左右的價格,區區幾萬美元此時毫無競爭力,最後10幾萬件文物一一花落旁家,本拍品就出自86年佳士得“南京號”貨專拍,現在是很難獲得合法“南京號”的藏品。(克里斯蒂,佳士得)已收購了南京號私人收藏的大部分,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公約批准書以來,已經阻礙了東南亞國家和打撈組織之間的合作經營企業,清除沉船貨物(尋寶獵人哈徹邁克爾其實在1986年的行為是受到的批評的),後被禁止。

出處:佳世得1986年荷蘭阿姆斯特丹Geldermalsen(南京號)古董沉船拍賣。

尺寸:直徑15cm.高7.1cm ..非常難得完整.無嗑.無沖

元末明初紫金象耳瓶

原型畢露 元末明初紫金象耳瓶

“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 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瓷器的底足說明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顯現訊息(包括原料、泥料加工燒製、器物形狀、修坯、施釉、、窯燒、窯室火焰溫度、出窯脫匣、後部修整……等等),

醬釉也稱為柿色釉、或稱紫金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色釉,有“富貴佳器長命富貴”色之稱。本件:元末明初紫金象耳瓶高22.5釐米。此瓶器型圓融挺拔,兩側飾以像鼻,通體施醬釉,釉色勻稱,包漿渾厚自然,非常大氣古樸,而後世之象耳瓶都以此原型而衍生。

 

清康熙 青花開光洞石花卉紋 蘿蔔尊

售價 NT$ 45,000

清康熙青花開光洞石花卉紋蘿蔔尊(萊菔尊)

尺寸:高:21厘米品相:清康熙時期青花開光洞石花卉紋蘿蔔尊,康熙時期瓷器“緊皮亮釉”;其胎質緻密細膩、青花髮色純正、畫工隨意順暢、造型獨特;瓶肩的造型---“豐肩”是康熙的特徵。

清乾隆 青花夔龍 五寸盤

售價 NT$ 18,000

優惠價 NT$ 15,000

景德鎮窯燒 完整 保證到代

動盪朝代 青花淒美 明代 天啟青花小瓶

售價 NT$ 18,000

優惠價 NT$ 16,000

明末泰昌、天啟、崇禎三朝官窯停燒,卻給民窯生產帶來了歷史機遇,步入了一個興盛的時期,在拍賣公司從大量崇禎、明末清初拍品來看,當時民窯瓷器的工藝水平已經不輸嘉萬製品,精者有的甚至超過了嘉萬官窯產品。尤其是天啟、崇禎時期景德鎮民窯瓷器的主要成就體現於青花瓷上。

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征。

晚期民窯中的竟品,因為在當時官窯工有一部分人員已到民窯燒製瓷品,把官窯的工藝帶進了民窯,這時期的瓷器和前期的民窯瓷明顯不同。必須從胎體、胎質、釉色、器型、紋飾、鈷料、窯口、工藝技術各方面綜合鑑賞。

明洪武青花瓷特點:採用國產料,含鐵量較低,含錳量較高,故而青花呈色大多偏淡偏灰,不如元青花濃翠。

明永樂青花瓷特點:引進的蘇麻離青料,含鐵量高,青花呈色鮮豔如寶石藍,濃艷處會出現黑斑,有暈散現象。

明宣德青花瓷特點:青花料有三種:一、採用蘇麻離青的沉色深沉,有暈散和黑斑現象。二、採用國產料的呈色清淡,藍色不穩定,有流散走釉現象。三、採用蘇麻離青與國產料相結合的呈色濃淡相間,突現了紋飾的層次感。

明成化青花瓷特點:少數用蘇麻離青的呈色濃暗有黑斑,絕大多數採用了國產平等青,呈色灰藍淡雅。

明正德青花瓷特點:早期使用平等青,青花色灰調、呈色清麗雅緻,晚期採用回青料,青花色調藍色濃翠而略泛紫。

明嘉靖青花瓷特點:採用回青料,青花呈色濃艷泛紫,艷麗。

明萬曆青花瓷特點:早期青花色澤藍中泛紫,濃重艷麗,中期藍中閃灰,呈色淺淡,晚期呈色灰暗,多有暈散。

明天啟青花瓷特點:青花色澤一般泛灰黑色調,也有呈色淺淡和呈色不穩定,有暈散。

明崇禎青花瓷特點:青花呈色灰暗並有暈散,也有呈色穩定,青花呈灰藍或藍黑色。.

本件:高11釐米

 

金 鈞窯小碟

售價 NT$ 22,000

金 鈞窯小碟 直徑9cm

河南博物館藏品參考

陣風拂水~西夏褐釉剔紋靈武窯燈籠瓶~憶消失的西夏文化

售價 NT$ 50,000

陣風拂水~西夏褐釉剔紋靈武窯燈籠瓶~憶消失的西夏文化

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靈武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的寧東鎮南,故稱靈武窯,始於西夏經金代而終於元代,是西夏瓷器靈武窯的出產地。該窯址於1983年11月被發現,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隊會同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靈武縣的磁窯堡窯址展開調查,並在該處遺址中發現了2至4米的瓷片堆積層和幾座窯爐殘跡。在該處遺址採集到的瓷片均為宋代風格,窯址的創始年代也被推至西夏年間。1984至1986年先後3次被大規模發掘,並被確認為一座始建於西夏年間的瓷窯窯址。該窯址為中國境內第一座被正式發掘的西夏窯址。2006年,該窯址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燒瓷器品種豐富,有白瓷、青瓷、褐釉瓷、茶葉末釉瓷、黑瓷和少量紫色釉器物。產品有碗、杯、盤、盆、缽、釜、高足杯、壺、各式瓶、缸、甕、罐、燈等。還有為西夏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扁壺、鈴、鉤等。

  器物胎體沉重,造型渾厚,很多器型都在北方窯產品中常見,但從整體上看,還是體現了西夏游牧民族瓷器的特點。

  裝飾上有劃花、剔花和褐色點彩等,紋飾上折枝、纏枝、牡丹紋最多見,還有卷枝紋、幾何紋、荷花紋、梵文、海水紋地托襯其它紋飾等等。

  燒造工藝上特點:一是,普遍使用化裝土;二是,刮釉疊燒;三是支圈墊燒。

本件:西夏褐釉剔紋燈籠瓶高16釐米。

 

清中期 粉彩描金花卉盤 大明成化年製(寄託款)

售價 NT$ 36,000

優惠價 NT$ 32,000

清中期 粉彩描金花卉盤

 

陶瓷器雖屬於日常用品及擺飾觀賞之物,但在歷史的文化中,一直都被重視著,在中國歷代的瓷窯,除少數官設之外,其餘均為民窯,而民窯是民間燒製經營的瓷窯。雖一般民窯器較粗糙,可景德鎮的官窯,既燒製”欽限”官窯瓷器,並也大量生產供士大夫階層使用的精細瓷器,在明嘉靖後,民窯精品與官窯器之間很難劃分。清康熙的青花及五彩器、雍正之粉彩、乾隆的琺瑯彩,皆有非常精彩的民窯品出現。

粉彩瓷繪製以點染跟套色的方法,描繪出人物、山水、花卉、鳥蟲等等,其圖案都顯得質感細膩,明暗清晰,層次分明。而其工筆畫、寫意畫、變形的裝飾畫面。充分融合畫,彩,填,洗,扒,吹,點等技法,進行繪瓷。

景德鎮製瓷規模極大,據文獻記載;燒瓷工匠最多時,近十萬人。順治三年(1645年)廢除匠籍,康熙十九年(1680年)恢復禦器廠,當時官窯工匠有些可到民窯製燒瓷器,並傳技巧及經驗,提高民窯能燒製精細的瓷器。康熙朝的五彩器較明朝發展極為純熟,色彩作畫外,又加入金彩、藍彩、墨彩,色調強烈,且品種多樣。康熙時發展出粉彩瓷器,在彩料內加鉛粉,畫面顏色鮮明,柔合淡雅,濃淡厚薄更分明,其立體效果甚佳,故而帶動民窯燒製技術。尤其是乾隆中晚期,為了節約成本,亦把景德鎮燒好的帶釉素面器運到廣州上彩繪畫,故稱此類器為“廣彩”。

 本件:胎釉開門,器型及彩工,乃清中晚期民窯特徵,【成化年製】寄託款識。清中期 粉彩描金花卉盤除了開光中的花卉畫工細緻之外,瓷繪具東方彩墨佈局與設色鮮麗、典雅樸素中帶華貴,搭配得渾然天成,表現得無懈可擊, 令人激賞。口徑17釐米。


18世紀清康熙外銷瓷

售價 NT$ 12,000

優惠價 NT$ 10,000

青花瓷:直徑 23cm 那一抹暈染不開的古意 猶如美人嫣然一笑種下的漣漪 猶如雨過天晴後渲染的煙雨~ 青花瓷:景德鎮的湖田窯,出產的青花瓷,其瓷白中泛青、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淨的“人間瑰寶”。 用含有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於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施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製作工藝上都極為考究。經過揉泥、做坯、印坯、利坯、蕩裡釉、畫坯、施外釉、挖底足、寫底款、施底釉、裝釉足、滿窯、燒窯、開窯等十幾道工序。青花之韻在器、在筆、在墨色,猶如宣紙作畫,墨分五彩,不同的是用瓷做紙,,素淨中蘊含奢雅。數百年之後,仍寶光依舊,素雅依舊。清代龔軾稱讚青花:“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裡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清康熙之青花瓷器發展到巔峰,官窯製造嚴謹、精細;民窯則隨意、灑脫,以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畫面寫意性強。

元龍泉窯螭龍筆洗 :直徑12cm,高6cm

售價 NT$ 60,000

優惠價 NT$ 55,000

元龍泉窯螭龍筆洗 :直徑12cm,高6cm

釉色呈青帶泛黃色,釉層較薄且使用石灰鹼釉,故而表面略顯蒼白,瓷土為白胎,而其瓷土中加入含鐵量較高紫金土,製做龍泉瓷胎表面的化妝土。胎體厚重,紋飾貼塑螭龍紋飾(中國漢族傳說中的龍的來源之一,說螭龍是水精,可以防火,並有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元代器物的修胎原本就不太講究,本件的底足就很粗糙,凸底等變型現象。且足底無施釉但於中間部位留少許釉(此為元代龍泉窯重要之特徵,元代晚期底足基本無釉。這種特徵一直延續到明代)。氣泡呈唾沫狀,還能看到釉下胎色和自然散落的棕眼。